
G20峰會不是“希望之窗”
時間:09-04-01 來源:世紀海翔
G20峰會不是“希望之窗”
關于建立“超國家”國際儲備貨幣的是目前的熱點話題,甚至在民間已經產生“期望泡沫”,即在G20會議上“去美元化”。作為世界上外匯儲備和購買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中國正在為掉入“美元陷阱”而苦惱。如索羅斯所言,此次會議盡管可能是一個“最后拯救全球危機的機會”,但注定不是“希望之窗”,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主導此次會議。
在會議前夕,德法等國指責美國制造危機,并對美國違背自由市場原則的救市政策與貿易保護主義感到憤怒,希望加強國際組織對美國的監管;發展中國家則將美元本位制視為經濟不穩定之源,謀求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因此,各國(如歐美)很難在救市政策上達成一致;美國也不會就美元地位讓步,而發展中國家不可能在沒有獲得權力(如IMF發言權)的基礎上盡“最后貸款人”的義務,為IMF或其他國家提供資金。
歷史正在重演,G20峰會可能只是一個標志美元秩序開始坍塌的會議。正如1933年6月同樣在倫敦召開的世界經濟會議,在大蕭條摧毀了國際經濟秩序的廢墟上,英國企圖恢復由其主導的世界經濟傳統秩序,而美國則希望終結以英國為核心的世界經濟傳統秩序,會議最終未就任何實質性問題達成協議而以失敗告終。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幫助遠離戰場的美國徹底摧毀了歐洲霸權,并最終于1944年在美國召開的聯合國家貨幣與金融會議上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讓我們先看一下美元取代英鎊的歷史。美元能夠戰勝英鎊首先得益于大蕭條摧毀了以英鎊和黃金為本位的國際經濟體系,為美國的崛起創造了條件,美國并沒有冒過高風險去打擊舊有秩序;其次,1933年上臺的羅斯福實施新政,令經濟復蘇,尤其是1934年推行的《互惠貿易法案》,挑戰了英國的“帝國特惠制”,不僅占有道德優勢,而且也創造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此外,美國主動創造了更多條件,如建立了強大的海軍,為未來推行全球自由貿易并確保資源和市場安全提供了保障;逐步進入并主導國際組織,從而將政治經濟力量轉化為外交資源,為全球擴張服務。在此過程中,美國擺脫了1920年代的孤立主義(美國式“韜光養晦”),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型私有財團成為政府對外經濟政策的代言人和執行者。
當前環境類似76年前,但目前的危機只是動搖了美元的地位,卻沒有摧毀,而且還沒有哪一種貨幣擁有取代美元地位的潛力或勢力。因為一種貨幣的崛起意味著軍事和國際貿易足夠強大,以保證其信用和全球流通。
一個國家的經濟崛起必須以推行自由貿易和擴大出口為前提,反對貿易保護對中國來說更加重要,并加速與相關國家或地區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中國已經與一些國家達成了6000多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這既可以穩定互換國貨幣幣值,無疑也促進了中國產品的出口以及推進了人民幣國際化;其次,擁有外匯儲備的中國應該借助“最后貸款人”的地位,進入國際組織并索取更多的發言權,比如購買IMF債券并提高在其中的投票權,也要加強在泛美銀行、非洲銀行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區域性金融組織的影響力;其三,中國的軟肋是人民幣不可兌換以及出口導向型經濟,前者意味著貨幣無法發揮國際影響力,而后者表明中國依賴于外部市場而不是主導國際需求。因此,中國應該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以及可自由兌換速度,同時促進經濟向內需型發展模式的轉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收儲是麻醉性止痛藥 | “四項對策”體現大國責任 戰勝危機亟須團結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