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故事
時間:09-04-07 來源:世紀海翔
春天的故事
依稀記得,應該是在2006年的春天,博時基金總裁肖風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最大的風險在哪里》,大意是:在那樣一個經濟周期的上升通道里,不投資而持有現金,往往可能是最大的風險。
也是在那年的春天,或者更早些時候,股改之后的A股市場徘徊四顧,當時還是易方達基金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的江作良先生,卻對他的同事和弟子們說:我們正面臨著一個人一生中可能僅有一次的投資機遇。
正是在這些前輩們的指引下,一位同事和筆者在2006年5月合寫了一篇文章《中國股市:下一個大泡泡》,并且用人口周期理論的方法推斷:中國股市可能從1600點漲到6400點,當時被稱為“驚天大預言”,當然,遺憾的是一年后上證指數并沒有到達6400點。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不過,《股票作手回憶錄》里卻說:“投機像山岳一樣古老”。或許,同樣的故事還會重演,只不過演繹的方式略有不同。
如果,把時間的刻度拉到2007年的春天,那時牛市如同小荷,才露出尖尖角,然后,隨著證券市場成交量的上漲,中國股市終于真正開始了價值發現之旅,于是當時業績最為優良的券商股們開始了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上漲。這開啟了牛市的序幕,并且這個主旋律一直伴隨著我們行進到牛市的終點。
現在,相似的情景又出現了:成交量暴漲,指數上升,投資的熱情再度在民眾中蔓延,這一次,會是同樣的故事嗎?
我們無法去預測未來,但是應該牢記曾經發生的歷史,或許在歷史的鏡子中,恰有通向未來的道路,正如市場會向我們展現出超預期的悲慘一樣,市場同樣會向我們展示出超預期的驚喜。正如南方基金投資總監王宏遠后來在他的辦公室里對筆者總結的那樣:市場總是超出預期,以至于作為券商股行情的始作俑者的他們,最后發現自己竟然被市場拋在了身后。
當然,現在與2007年大不一樣,那是一個起點,中國正在大方地派發著她從自由貿易中獲得的紅利,由此推動了一輪令人嘆為觀止的“資產重估”浪潮。如今的中國,面臨著更多的挑戰:她需要細心地照顧那些因為金融危機而失去工作的人們、她還需要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能夠撫慰人心和團結民眾的和諧體系、她更需要勇敢地面向世界并且恢復她曾經在一千多年前享有的“大唐盛世”的榮光。這些挑戰如此艱巨,時常令人徹夜難安。
當然,這一切取決于中國決策層如何選擇,實際上他們現在所做的決定的重要性應該不亞于以往任何時候,如果做了正確的決定,那么若干年后,人們會交相傳誦,這又是一個“春天的故事”。
對中國的資本市場而言,應該看到,我們正處于新一輪通脹周期的起點,如果記憶不曾出錯,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那一個通脹周期,曾經造就了全球資本市場長達六年的資產牛市,那么這一輪的通脹周期將會帶領我們走向何方?
有人說:通脹未嘗不是“劫富濟貧”的手段,在通脹過程中,窮人的資產縮水比例固然與富人一樣,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愿意將“通脹稅”用于反哺窮人,并且努力讓窮人也成為有消費能力的人,經濟擴張進入下一輪擴張,富人的資產雖然在通脹中受損,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其資產的價值將會遠遠超過原來的價值,由此社會進入下一輪良性循環。
這當然是一種大膽的、并且是略帶危險的假設。但是,作為投資者,他們天生都是樂觀主義者,因為,投資意味著購買未來,從他們決定投資的那一刻起,他們注定就對未來充滿著信心。
那么,就讓我們共同期待又一個“春天的故事”的來臨吧!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致朱新禮先生的一封信 | 降息的前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