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外匯投資管制 推進企業用匯自由
時間:09-05-20 來源:世紀海翔
改革外匯投資管制 推進企業用匯自由
5月18日,外管局網站刊登了《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征集意見。在這份關于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的文件中,外匯管理制度的改革引人關注。主要內容包括,擴大境外投資外匯資金來源范圍;取消境外直接投資資金來源事前審查,代之以事后登記。
《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是對原有外匯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善。中國建國后有一個漫長的外匯短缺期,而過去我國整個外匯管理體系都是建立在防止外匯外流的基礎之上。在新的時期如何將單方面“限出”的外匯政策改變為進出雙向平衡管理的外匯政策,成了擺在我國外匯管理部門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此次對于境內企業境外投資用匯方面的改變就可看作是外管局積極尋求改變的舉措之一,但外匯管理體制轉變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外管局本身的自我完善,它更是關系到我國企業的對外策略和我國外匯儲備的合理使用。
毫無疑問,此次境外投資用匯制度的改善提高了企業經營的自主權,強化了企業國際競爭的主體意識。因為之前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海外戰略還較多地體現政府意愿,而不是完全市場意識驅動。我國國際經貿領域的大量政策仍然有較多管制之嫌,外匯管理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企業的對外投資本是企業自身的經營行為,但卻因為需要使用到外匯便憑空的增加了大量與外管部門的案牘往來。對于廣大民營、合資企業來說,外匯使用方面的限制甚至可能改變企業海外的投資興趣和投資行為,而此次用匯制度的調整無疑使它們獲益匪淺。
境外投資用匯制度的改善有利于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進一步深化。國際金融危機雖然給企業帶來了經營上的困難,但卻并沒有讓我國企業放慢了國際并購的腳步,金融危機下海外相對便宜的資產價格正是我國企業收購的大好時機。據湯森路透的數據顯示,中國2008年海外資產收購規模達到1230億美元,是亞洲地區收購最多的國家,而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國海外并購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在這些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的收購當中,都涉及到投資用匯政策,此次政策的調整會給我國企業不斷擴張的企業海外并購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另外,這還有利于減輕我國過量外匯儲備的壓力。近年來在國際收支領域最大的問題便是持續的外貿順差帶來了過多的外匯儲備。這些儲備一方面增加了國內的貨幣投放,刺激了國內資產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引發了主要貿易伙伴的不滿,要求中國提高人民幣幣值在金融危機之前一直是國際金融領域的最重要話題。這一政策以改善外匯管制為信號刺激企業境外投資,通過企業的自主投資行為自動的消化過量的外匯儲備,用以減輕來自主要貿易伙伴的壓力,同時也改變國內貨幣政策的被動調整的局面。
重要的是,境外投資用匯的放松會分散外匯儲備集中管理的各種風險。傳統的外匯集中管理體制在瞬息萬變的國際貨幣市場中積累了一些風險,這種風險讓外匯管理部門變得過分謹慎。為外匯投資而生的中投公司的每筆業務都被定義為“為國理財”,從而正常的價值浮虧都會引發巨大爭議。而鼓勵企業投資用匯,鼓勵企業自主參與對外投資,不僅分散了集中于外管局的外匯持有風險,同時也分散了集中使用外匯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從更深的層次有利于中國的外匯資產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可悲的限制 | 美國救市 全球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