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救市 全球代價
時間:09-05-21 來源:世紀海翔
美國救市 全球代價
很多國家或將艱難面對美國“再通脹”沖擊
最近兩個月,隨著全球債市利差大幅收窄以及全球股市大幅飚升,樂觀情緒開始充斥著市場,通縮情緒消散,金融海嘯第二波開始被投資人所淡忘。
漲過頭的時候,我們最好回頭再看看美國人的“操作術”。至今年5 月7日止,賬面上,美國國債余額是11.2 萬億美金;美國政府5 月11 日估計本年度累積財政赤字為1.84萬億美金,是上一年度財政赤字的4倍;美國政府估計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財政赤字為1.26萬億美金;2010年至2019年赤字總額則為7.1萬億美元;未來75 年美國未作撥備的社會保障計劃負債已上升至51萬億美元。倘若計算在每年的預算案之內,納稅人每年要付出2.6萬億美元;連奧巴馬也開始擔心“美國長期債項的負擔難以為繼”,“不能永遠這樣向中國人借錢了”。
關鍵問題是,即使費力不小,但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始終壓不下來。其實美國人已經在去年12月初就開始嘗試了所謂“量化寬松”超常規的貨幣政策,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從金融機構大量購買毒資產,這種購買是不透明,也不知道價格,國會要聯儲報告,他也不報告,這個總量估計有8000億~10000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拿聯儲國債資產置換(聯儲為此減少了3000億長期國債);二是買入資產后,又用超額準備金付息的方式把放給金融機構的錢穩定收在聯儲的帳上(反正這時候他們也不愿意開張做生意),所以流通中的貨幣沒有顯著增加(1季度從8200億增長到9000億),所以M2也只增加了一成(3月份M2 9.4%)。
隨后,美國優質房產按揭證券(Prime RMBS)和美國國債的收益率都出現了大幅下降,并帶動了美國30 年期銀行按揭抵押貸款利率的顯著回落。但好景不長,隨著經濟面壞消息不斷出現,利率開始迅速反彈,截至3月17日,10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一度攀升到3.01%,比年初已經提高了80個bp。作為金融產品定價的基準,國債利率特別是長期國債利率的快速上升,無疑會提高銀行信貸、企業債券和房地產融資等各項中長期金融工具的融資成本,對深陷衰退泥淖中的美國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3月17日,美聯儲走“險棋”,宣布未來半年內直接入市購買3000億美金的長期公債。為了刺激經濟、防止通貨緊縮,釜底抽薪式的最后一擊。這意味著貨幣當局直接買公債等于債務貨幣化(直接印鈔),意味著半年后流通中的貨幣將增加30%,M2至少增加30%,若考慮貨幣乘數反彈,增速甚至可能高達四成或五成。3月18日美國10年期公債收益率當日驟降了50bp,但隨后就再也下不去了,一路上揚,5月8號一度接近了3.3%,一舉超過了3月17日的水平(反映了通脹因素)。
老實講,聯儲入市買公債,是一條不歸路。3000億哪里夠呀,僅僅是開了個頭,美國2009年和2010年發債規模各達2.56萬億美元和1.14萬億美元,9月份前還不是發債高峰期,真正發債巨峰要在四季度到來,在此之前,如果聯儲不及時宣布大幅加碼買入規模的話,恐怕國債利率會飆升更猛。但聯儲宣布再買,市場誰還相信伯南克。伯南克說過,一旦經濟好轉就停止買債。要么是經濟更加惡化、要么是伯南克撒了謊,無論哪種,美金美債的拋售狂潮或至。
實體經濟“沒起來”,價格卻被貨幣“推上去”了,這是比海嘯前更慘的局面,全球的貨幣當局怎么辦?收,意味著資產新一輪的拋售狂潮,新的一輪去杠桿;不收,通脹的實現至失控遲早要成為壓垮企業和經濟的“最后稻草”!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改革外匯投資管制 推進企業用匯自由 | “中國式誠意”有助中鋁力拓結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