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量通脹
時間:09-06-03 來源:世紀海翔
考量通脹
經濟衰退和產能過剩,都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已,不構成事物發生的原因
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危機把美國的“影子銀行”的信用給徹底摧毀了,隨著資產歸零,包括經紀自營商、對沖基金、私人股本集團、結構投資工具和渠道、貨幣市場基金以及非銀行抵押貸款機構遭受滅頂之災。所以我們看到,即便當下聯儲資產高速擴張了一倍多(從2008年9月的9000億美金上升至目前的1.9萬億美金),但貨幣乘數也掉了一半多,所以整體上信用規模并沒有擴張,或還在收縮。
隨著美歐貨幣印鈔機開足馬力,人們對于信用貨幣(所有可作儲備的貨幣)的不信任加劇,美元美債拋售壓力空前,商品和貴金屬一時間成為資金避險天堂。因此,過去兩個月中,油價較一季度的低點上升已超過了一倍。
今天,美國通脹的核心就是看油價。如果油價長期高企,美國經濟“滯脹”的狀態再現的可能性極大。當然,美國人發明了個“核心通脹”的概念,剔除了油和糧食的因素,你也可以將未來理解為“低增長和低通脹”的搭配。
中國未來是否會被全球通脹空氣所“傳染”,最近也成為人們爭論的焦點。我們聽到的更多的一種論點是中國的基本狀況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產能過剩和勞動力供求過剩,而這些與通脹不可能同時出現。
總供給大于總需求不是個新鮮事物,隨著大工業革命和科技突飛猛進,薩伊定律就已經作古,后面的問題都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那為什么還有通脹?因為確立了中央銀行制,因為印鈔票短期內能夠平衡供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通脹最重要的還是貨幣因素,也就是說,大量發行貨幣會使得貨幣供過于求,只要貨幣供過于求的水平大于商品供過于求的水平,那么即便商品不存在緊缺的現象,其價格也會上升(實際上是該貨幣購買力的貶值)。
此外,產出敞口(供給大于需求的狀態)也非一成不變。隨著去過剩產能化的演進,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供應能力的損失變得不可逆。盡管反衰退的努力使得企業大力投資或出現誤判,使這一過程延長,但總體趨勢不可逆。一些煉鋼煉焦的高爐停產就等于報廢、部分工廠無法找回失去的熟練工人、一些采掘因為缺乏新增投資和設備老化而產能下降,所有這些都使得產出敞口迅速縮小,盡管需求在下降,但供給可能下降得更快,特別是如果衰退時間越長,供給反彈的時間要大大超過需求反彈的時間。簡單講,或許印錢就能使需求起來,但供給恢復則需要一個投資建設期。如此,在時間點上,可能會出現產出敞口與缺口之間的轉換,價格短時間內就能飚升。
總之,總供給大于總需求也好,經濟衰退和產能過剩也罷,和通脹通縮一樣,都只是事物的結果和表象而已,而不構成事物發生的原因。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制造業資金正在進入房地產? | 約束“過剩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