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束“過剩資本”
時間:09-06-03 來源:世紀海翔
約束“過剩資本”
需要嚴防一些銀行信貸參與帶有投資性的購置住房或股票投機行為
財政部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當前應對金融危機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財務和風險管理的意見指出,應高度關注借款企業財務管理,確保貸款質量穩定,認真分析和評估并購貸款風險,避免因企業盲目擴張造成銀行信貸資金損失。
另據一些媒體報道,制造業等部分實體經濟資金正在涌入樓市和股市,尋求投資利潤和規避通脹風險。由于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作為制造業出口大國,中國產能相對過剩,可以說,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實體經濟的投資機會和收益很難樂觀。在這種背景下,大規模的信貸投放,引起了一些企業主通脹的預期,因此,相對剩余的實體資本有大規模流入資產和資源市場的趨勢,而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通脹和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
為了應對美國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美國以大規模注資的方式挽救金融業,而中國則以擴大財政支出來進行大規模投資,消化過剩產能。但是,去“庫存化”可以通過短期的經濟復蘇實現,最為困難的是“去過剩產能”。金融危機可能令美國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徹底改變,中國出口短時間內難以繼續擴張,要消化這些產能就需要啟動內需,這與一系列分配制度有效改革和經濟增長有關,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這意味著未來很長一個時期,產能過剩導致實體經濟利潤率和投資機會會不容樂觀。
經濟轉型所需要的提高資源性商品價格和稅收,令中國一些中小(制造業)企業在產能過剩和成本提高的雙重壓力之下,面臨倒閉壓力。長期來看,中國的服務業需要更快發展,而目前的問題在于利于服務業繁榮的中產階級的規模仍然不夠,并且這些人群中一些人的收入面臨下降趨勢,這令服務業發展潛力受到一定限制。市場一時間缺乏有利的投資機會,出現相對多余的資本,即“過剩資本”。
在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出現資本過剩后會出現資產泡沫和海外擴張,如日本經濟泡沫期間,資產價格飛漲,并叫嚷“收購美國”,中國則是產能過剩和大部分人消費能力不足并存。中國“過剩資本”有能力海外擴張的只有國家主權基金和大型國有企業,并購資源性企業或者金融股份。而中國的一些富人(包括企業主)則只能選擇個人海外購置房產或投資移民,這在當前略有趨勢。大部分過剩資本選擇進入國內資產領域,如投資資源稀有的京滬等地的高端樓市;或者收購礦山,或炒作股票等。大規模的信貸投放以及低利率政策正在引起一些中小企業主的通脹預期,一般而言,從事經濟活動的企業主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到價格趨勢。
國際投機資本在此次危機中并沒有遭到覆滅,尤其是對沖基金,因此,在一個實體經濟業績增長的黑暗期,大量資本流入大宗商品市場以及東亞的股市,這將會加劇中國的通脹壓力。近日,流入中國香港的熱錢創下1997年以來的新高,香港股市瘋狂反彈,這與內地A股受資金推動的股指大幅上揚十分類似。投機推動的國際石油價格也不斷上揚。發改委已經決定6月1日開始將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400元。
因此,中國的貨幣政策必須警惕在經濟衰退期間過剩資本所制造的資產價格泡沫和國際資源價格上漲,適當收緊貨幣政策,雖然這可能加重企業運營壓力,但是,一旦樓價繼續上漲以及出現一定的通脹,將會抑制中國大部分民眾的消費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嚴防一些銀行信貸參與帶有投資性的購置住房或股票投機行為,以免成為未來的壞賬。即使貨幣供給和過剩資本導致資產價格重估,也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大部分國民的收入水平不支持資產價格持續上漲。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考量通脹 | 美聯儲“操縱利率”破產 印刷貨幣或致滯脹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