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向市場傳遞抑止資產泡沫的信號
時間:09-07-07 來源:世紀海翔
應向市場傳遞抑止資產泡沫的信號
隨著中國信貸投放的增長,近日中國股市和樓市也隨之水漲船高,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呼吁適當約束目前寬松的貨幣政策,防止資產泡沫,并且努力避免未來的信貸償還風險。鑒于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穩定復蘇的狀態,而通脹預期也成為市場焦點,因此,在保持貨幣政策總體寬松持續性以不對復蘇構成威脅的同時,應該考慮適度進行徽調,傳遞抑制資產泡沫的政策信號。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5月份新增信貸總量5.82萬億,創下紀錄。從流向看,77%流向第三產業,22%流向第二產業,只有1%流入農業。投放行業以交通運輸、電力、燃氣、公共設施等為主,主要是政府支持的大型的基建項目,借款人主要為大中型國有企業,信貸結構以中長期貸款為主。進入5月份以后,城市商業銀行、地方性銀行信貸投放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表明一些地方政府趕時間上項目,同時說明,地方政府對城市商業銀行或地方性銀行相比四大國有銀行具有更大影響力。
這些項目信貸的還款主要靠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近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在《中國金融》撰文稱,中國采取的擴張性政策目前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已經初見成效,但也帶來了一些風險,如果未來增長缺乏動力,則可能造成銀行大量不良資產。
現在的問題是,目前經濟數據持續轉暖,而貨幣流通速度加快,其中一些可能會涌向股市和樓市,制造資產泡沫。從主要城市出現新的“地王”、房價高漲以及股市沖破3100點表明了這一趨勢。在其中,存在信貸流入資產市場的可能,比如國研中心的魏加寧博士近日就認為,大約1.16萬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根據他的測算,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了票據市場。這意味著有一半左右的銀行資金是在全融系統內部自我循環。他認為,這樣的結果主不是推動金融泡沫的形成。
目前,全球擔憂世界主要國家央行為拯救經濟過多的貨幣供給會造成通脹,比如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但是,也有以保羅·克魯格曼為代表聲音認為,貨幣大量投放不會造成通脹,他以日本當年實行零利率政策為例,認為不會發生通脹,而應該擔憂通縮。但是,日元和美元都是國際貨幣,當年過多日元貨幣通過“日元息差套利”方式,被投機者借來流向國際金融市場,而不是繼續留在日本,美元更是如此。因此,兩國通脹隱憂很小,但是中國不同,人民幣無法流向海外,過多供應或將引發通脹,我們需要謹慎對待。
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投放大量貨幣,在需求沒有起來之前,CPI顯然不會有過火的表現,但過多的資金可能會提前流向資產市場以規避未來通脹,從而呈現資產泡沫到通脹的路徑。如果不適當約束貨幣投放,未來可能產生通脹。
眾所周知,資產價格膨脹是中國經濟乃至全社會最大的威脅之一。因為中國資產價格(主要是房產)并沒有在此輪經濟調整中出現較大的回落,若繼續上漲,變得不可持續并將制造更大泡沫,進而可能產生一定的金融風險。因此,目前需要密切關注一些信貸投放大型項目或流向股市和樓市。因為其后果可能形成資產泡沫,而資產泡沫是對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最大威脅。
鑒于此,央行目前首先應該考慮向市場傳遞一些信號,如在公開市場操作方面適當收緊,未來密切觀察經濟復蘇和運行情況,如果資產價格繼續上揚,那么,應當使用利率手段和數量工具,及時遏制通脹。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硅谷:從雁群模式到睡蓮模式 | 海外投資需要專業和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