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縮加劇并不可信 通脹預期已然形成
時間:09-08-12 來源:世紀海翔
通縮加劇并不可信 通脹預期已然形成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下降1.8%,降幅比6月擴大0.1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同比來看,7月份CPI和PPI雙雙創出新低。但從環比角度,7月CPI與上月持平,而PPI環比上漲1.0%,已連續4個月上漲。這組數據給人們的感覺是,通貨緊縮的壓力進一步加劇,過剩的產能可能會持續阻止價格上揚的步伐。因此,通貨膨脹不會成為宏觀經濟近期的主要風險,這為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提供了基礎。
但是,來自市場的價格信息并不支撐通縮加劇的判斷,而7月份的CPI數據也與市場預判大相徑庭。2008年6-7月的CPI分別為7.10%、6.30%,即7月份的基數低于6月,因此,如果中國物價自5月以來持續反彈的話,7月的CPI應該高于6月,事實是,7月CPI的降幅大于6月。那么,今年7月份的物價是否比6月份回落呢?以在CPI所占比重較大的豬肉和農產品為例,商務部于6月13日啟動了國產凍豬肉的收儲采購工作,據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監測,7月29日全國大中城市生豬平均出場價格為每公斤11.23元,比上月底上漲9%,比預案啟動時上漲15.8%,連續8周小幅上漲。除了生豬價格出現8周小幅上漲外,其他食用農產品價格超半數出現上漲。農業部市場監測信息顯示,在國家臨時收儲政策刺激下,國內玉米小麥價格連續5個月回升。此外,中國的房價持續上漲,其中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已連續上漲五個月,且漲幅一直在持續擴大。
從PPI看,去年6-7月基數分別是8.80%、10.00%,因此,7月基數較高,PPI降幅擴大可以理解。但是,近幾個月以來,在國際大宗商品大幅上漲以及國內需求的影響下,中國鋼鐵、有色金屬、煤炭等價格也快速上漲,而阻止PPI隨之快速上升的主要力量,被認為是普遍的產能過剩。必須指出的是,同比并不能代表趨勢,中國生產要素價格正在快速上漲是不爭的事實,而所謂產能過剩阻止通脹的說法也不可信。因為,盡管中國存在產能過剩,但保價限產與收儲政策大行其道,這會消化掉需求不足和庫存過多等不利價格的因素,而信貸投放過多導致的通脹預期,已經將投機性資本引入大宗商品領域,比如7月,國內鋼價創下8年來的單月漲幅最高紀錄,綜合鋼價指數上漲11.9%。在美元貶值預期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國際輸入性因素與國內成本推動因素疊加,可能會導致滯脹。
目前的數據確不能表明中國已經有通脹風險,但是,這不代表忽視和防止通脹的可能。首先是中國天量的貨幣供給本身就為通脹提供了貨幣基礎,而有的稅收政策正在推高一系列商品的價格。例如中國煙酒已經實施加稅政策,令企業提高價格并轉嫁給消費者;農產品價格繼續上漲,豬肉傳統上在第三季度(秋季)進入消費旺季,地產價格還在繼續上漲。此外,擬議中的資源價格改革已經提上日程,年內實施。這一系列措施無疑會提高生產與生活成本。盡管7月新增貸款已經從6月的1.5萬億元急速減少到近3600億元,但7月份居民戶存款減少192億元,企業存款減少450億元。M1增速繼續加快并再創歷史新高,同時居民戶存款繼續出現減少,意味著存款活期化趨勢進一步加速,為預防通脹而加速涌入資產市場。
摘自—21世經紀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價格扭曲“強化”危機 | 過剩產能引發憂患 產業調整市場著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