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的拯救 多年的報復
時間:09-09-15 來源:世紀海翔
一年的拯救 多年的報復
“只要拯救雷曼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機”背后,是一種趾高氣揚的“技術消除隱患論”,無論市場泡沫到任何水平,只要政府事無巨細地印刷鈔票進行拯救,沒有控制不了的危局、沒有不能維穩的價格、沒有不能熨平的經濟周期。
2008年9月15日,美國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被看作是美國及全球金融危機的起點。很多經濟學家義憤填膺地叫喊:“任由雷曼倒下是最大的錯誤”。如果從片段場景和當時氛圍角度看,雷曼倒下引爆了CDS危機,讓AIG等保險巨頭迅速惡化,極大地強化了世界“去杠桿化”的速度,引發資金市場大恐慌,短時間內急劇提高了資金成本,催化了兵荒馬亂的“資產拋售”以及擠兌式資金收回。
于是,“只要拯救雷曼就可以避免金融危機”的言論非常流行,我們不得不給予極大的藐視。這一思維方式的提倡者不僅有著狹窄的視野(大多是凱恩斯主義者和投行人士),而且有著一種小技巧“胡弄”(規避)大歷史(力量)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我們僅僅從一些小說家的“歷史偶發主義”信念中看到。例如著名小說家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就漂亮地描述這種“鋼絲上行走”的歷史偶發主義:“滑鐵盧的一分鐘”就是講述拿破侖兵敗滑鐵盧僅僅是其格魯希元帥的增援不及時,而“拜占庭的陷落”則是因為一道隱蔽的小門忘記關閉造成了東羅馬的滅亡。如果“一分鐘”和“一道小門”被“拯救”的話,那么歷史將以更積極的面目出現。坦率地說,“歷史偶發主義”能夠給予小說家以榮譽和智性。但如果用于金融危機認識論的話,不得不說有部分腦殘的嫌疑。因為這種認識論的背后,是一種趾高氣揚的“技術消除隱患論”,無論市場泡沫到任何水平,只要政府事無巨細地印刷鈔票進行拯救,沒有控制不了的危局、沒有不能維穩的價格、沒有不能熨平的經濟周期——這也代表著凱恩斯主義“終極幻想”。
在雷曼破產之前,CDS市場以及其他金融衍生產品市場惡化速度已經加快,投資者都開始先發制人式的“自保”或逐漸中斷與對手的交易。雷曼只不過是最后那顆“沒有對齊的紐扣”,但不能把衣服沒有穿戴整齊歸咎于最后紐扣的對齊上,而是一開始的紐扣就沒有“扣對”。這就好比“危機偶發主義者”將中國股市從6124點下跌到1664點歸罪于“大小非的偶發沖擊”,其實“大小非”原本就是契約承認、可預期的安排,以至于在股市大跌的過程中對“大小非”喊打喊殺,而對更為基本面因素的考察視而不見。
雷曼倒閉和隨后的危機深度發展,證明了金融危機是由巨大的“信心風險環”構成,而它的斷裂帶來過度非理性的恐慌。這一點類似于傳染病機制,例如過去SARS產生的信心恐慌導致經濟停頓,而實際上它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高,甚至遠低于一場流感的襲擊。而現在甲型流感造成的信心恐慌要遠遠低于SARS,那是因為流感有著可預期的傳播“概率”和適應性傳統,而SARS盡管是“小概率”的,但卻因為“人們對它的無知”而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學家巴羅在2007年論文“Rare Events and the Equity Premium”頗有深意地指出,很多特定狀態的資產價格都會反映出大蕭條、戰爭風險、火山、颶風等小概率事件帶來很大的“價格壓抑”,這意味著人們為了防范小概率事件會花費較大的成本。如果演繹巴羅的思路將其擴展化,我認為,為了控制巨大金融危機的不可知式“小概率沖擊”,必須要對金融市場采取一種“略微過度壓抑的監管方式”,而不能對金融市場采取一種“格林斯潘式態度”——相信市場本身監管能力、認為高杠桿是市場自發形成的、資產狀態在任何時候同風險是匹配的。
對“道德風險”的關注在金融危機時期被看作是“拖后腿”的書生之見。但其實,關注“道德風險”人士并不是否定一切拯救方式,認為政府不應當緩和恐慌情緒,而是強調“拯救規則”以及透明度。例如就像Schwartz質疑伯南克,“美聯儲為什么不救助雷曼而救助同類型的貝爾斯登?”當然,拯救者可以說自己沒時間思考這類問題,但這個托詞帶來長遠的風險,因為這賦予了政府隨意決定公司存活和成敗的特權,這是典型的裙帶資本主義。
自由市場最重要原則就是“風險收益對稱”,拿自己的錢冒險自己承擔。過去美國銀行業有分業經營,就是區分“存款型”資金(商業銀行)和“投資型”資金(投資銀行),前者靠利息運營,政府應當全力保障資金安全;而后者則是靠冒險而后果自擔(例如“破產保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先被廢除,美聯儲不愿讓“投資型”資金自我擔當,大肆注資,甚至迫使商業銀行購買搖搖欲墜的投資銀行(例如摩根大通購買貝爾斯登、美國銀行購買美林、富國收購美聯),將這兩種錢“搞渾”,隨后以保障“存款型資金”安全為由大肆用貨幣埋單“壞賬產”。美國大蕭條的教訓是對“存款型”資金也不提供必要的保護(流動性倒吸以及商業銀行擠兌),而次貸危機的惡果是“把錢搞渾、然后保護投資失敗者(裙帶者)”。經此一役,美國再也沒有資格指責它國是“裙帶資本主義”。而對于世界經濟來說,用全世界GDP30%以上的錢“砸下“的復蘇并不可信,也許將等待經濟周期曲折而詭異的報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宜家地產戰略的人氣經濟學 | 從產出本位走向福利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