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產出本位走向福利本位
時間:09-09-17 來源:世紀海翔
從產出本位走向福利本位
“斯氏報告”更像成熟工業國轉型宣言而不具有全球性
9月15日,受法國政府委托的“斯蒂格利茨委員會”研究報告出爐(“斯氏報告”)。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是這個委員會的主席,“斯氏報告”主要是解決既有的以GDP為核心(包括通脹率和失業率)作為衡量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指數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新的衡量指標。報告強調其思路是從“產出本位走向福利本位”,它肯定了GDP為核心的傳統工具的意義,但認為GDP指標被濫用和誤導了,它應當需要添加“生命質量”和“可持續性”等指標的內涵,于是在“福利本位”視角下,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將由物質條件(包括GDP)、健康、教育、工作的穩定性、政治表達和政府良治、社會關系、環境保護以及消除不安全感等等構成。
一旦GDP被看作是經濟增長和國家競爭力排名的絕對指標,就像鮑德里亞說的那樣“符號的認同導致行動被俘獲”,指標(績效方式)的設置往往是一種激勵方式,從而變成了下一步行動導向。自然,這也滋生出對應的“副產品”,例如污染、不切實際的投入(尤其是政府投資)、低劣品的產出擴展、貧富差距擴大的被忽略以及降低必要的競爭倫理。例如,我們在計算GDP的時候,一般都是算產出而不算投入,當政府提高其投資率的時候,不管如何,即使效率非常低,產能也會上升,而根據斯蒂格利茨等人的計算,跟60年前相比,美國政府支出在GDP的比重從21.4%上升到38.6%,而法國27.6%上升到52.7%。
社會階層差距擴大也無法從人均GDP上看出,相反當蛋糕做大導致切割得更不公平的時候,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總是要求人們去注意“蛋糕變大”,而不注意能吃上蛋糕的人越來越少這一事實,最終造成了更多的人把桌子上的蛋糕掀翻這一悲劇。
局部的對物質主義導向的糾偏式努力也不斷涌現,例如針對“GDP+污染”,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綠色GDP”)概念;針對“GDP+過度投入”,歐洲提出了“純正的增長”;針對“GDP+生命質量下降”,尼泊爾和泰國提出“國民幸福總值”概念……,坦率地說,“斯氏報告”也許是迄今為止最為宏闊和全面的思考。
據說“斯氏報告”要拿到G20峰會上討論并推廣。但我們認為,這意味著它更像是一份成熟工業國的轉型宣言,而不帶有普遍的全球操作性。例如,斯蒂格利茨認為,“越是努力提高GDP,實際的結果反而會降低我們的生活標準”,至少對于非洲很多國家是不適用的,他們更多的是缺乏勞動機會和自我積累人力資本的機會。
“斯氏報告”強調糾正“分配不公”問題,但感覺他們并不是從“最低收入組的可持續增長角度”來看待問題的,它更像是一個發達國家內部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討價還價”,白領和技術工人渴望工作穩定、消除不安全感,而資產階級則“不擇手段賺錢和制造災難”。如果要從“最低收入組的可持續增長角度”,我們就會對不同的目標排序,例如提高經濟自由度、政府提供社會救濟和保障、增加教育就會處于優先的位置,而不是“環保置頂”。
這似乎意味著,很多社會指標在不同的階段是也有不同的先后序列問題,即使是“用自由看待發展”的理念以及“用人的發展看待增長”,也不是一些抽象的、容易產生絕對標準的認識,而是一些在不同發展指標之間權衡和動態變化的彈性框架。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一年的拯救 多年的報復 | 民工到底荒不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