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秩序與中國利益
時間:09-10-26 來源:世紀海翔
全球秩序與中國利益
近日,遙遠的印度洋上一艘遭海盜劫持的運輸船引起了中國民眾的深深憂慮。自去年年底中國向亞丁灣的國際巡邏艦隊派遣一支小規模的艦艇編隊以來,這個舉動便一直在得到多種診釋。中國政府將此作為中國“和平崛起”并反駁“中國威脅”的論據。而在民間許多人的頭腦中,中國海軍在將近600年之后回到當年鄭和艦隊航行過的海域,標志著中國軍事力量的重新崛起。也許是由于這種情緒,媒體與網絡上不乏有主張以強硬方式解救人質、以顯“國威”之人。
此事的具體應付方式不是我們要探討的話題。在遇到此類棘手問題時,決策者首先應注意的就是不受大眾情緒的干擾。我們可以探討的是,能否從另一種角度對此事進行考察與論釋,這一診釋關系到中國在一個全球化世界中的處境,以及在此處境下,中國應當選擇的處世之道。
海盜也許是一種隱喻。歷史上的大多數情況了,打擊海盜和維護國際航線都是一國崛起為世界強國的標志,古代的羅馬帝國與今天的美國莫不如此。今天的索馬里海盜問題象征了全球化世界混亂的一面。在20世紀,主權國家之間的沖突主宰著國際博弈的舞臺,各方有明確界定的國家利益,也有可以預側的行為走向。而海盜、恐怖組織等力量的出現,則讓一些非政府的勢力獲得了過去民族國家才擁有的破壞力。這些勢力的行為不可預測,也沒有清晰的目標,或者說它們的目標本來就是將既存體系攪亂,以從中取利。
于是,民族國家與這些力量的沖突,演變為一種維護秩序與破壞秩序之爭。此時國際秩序的維持就特別有賴于大國提供并保障一種穩定狀態,包括調停小國之間的沖突與戰爭、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國際航線安全等。雖然大國的這種舉動往往意味著成本,意味著小國可以借機“搭便車”,但“搭便車”的行為也決定了一國在國際上的小角色。
今天,在應對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危機、發展問題等方面,中國正在發揮出它的力量。雖說它還在努力適應自己正在扮演的新角色,但世界已經給予了它極大的期待。9月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席第64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表示要為發展中國豪減免債務,贏得廣泛贊譽。不知不覺之間,中國正在迅速從一個受援國轉變為援助國,此舉不僅關系友誼和道義,還能避免出現更多像索馬里那樣的破壞全球秩序的“崩潰國家”,可謂利人與利己合一。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里,沒有哪個國家比中國從現存的國際秩序中獲得更多的好處,‘外部世界提供的資金流與龐大的市場喚醒了沉睡于中國人心中的致富精神。當然這個體系的規則有許多令中國人不滿,但只有更深的融入才有希望將其改變。在一段瞇間里,中國以絕不介入海外事務為傲,并對美國扮演“世界警喇,角色的每次失誤或失敗抱以嘲諷,但時勢已經迫使中國在一些時候發揮這樣的作用。將亞丁灣事件解釋為討好他人或張揚國威都是不明智的,更正確的理解是,它將幫助我們從維護全球秩序的角度更好地界定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一國和平興起為全球性大國的標志,也許正是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維護世界秩序的行動,而不僅僅是強調本國政策不以顛覆現存體系為目標。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體制性高價背后的流動性游戲 | “十年一劍”創業板正式開板 “任重道遠”引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