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投沉浮與財富夢
時間:09-11-02 來源:世紀海翔
風投沉浮與財富夢
“創業投資就是從眾多小妖怪里面找出為數不多的妖精來重點培養。”這是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厲偉投身風投行業十年沉浮后,總結出來的心得。問題是,找出來的妖精可能是孫悟空,也可能是白骨精。
十年間,厲偉一度面臨千金散盡卻顆粒無收的窘境,如今,他投資的同洲電子,A8音樂等多家企業已成功上市,財富和鮮花同時而來。
厲偉的深港產學研公司是深圳這塊創新土壤上的產物,也是十年前那一撥風投熱中所剩無幾的碩果之一。在首批報會的108家創業板申報企業中,深圳本地創投企業如深圳創新投、達晨創投、深港產學研、招商局科技等就參與投資了超過30家創業板申報企業。這些創投公司無疑是創業板的最大贏家。
消逝的001
厲偉是深圳最早一批靠炒股票致富的人,很可能也是深圳最早一批投身于風險投資的人。他的父親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一松禾資本董事長、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羅飛跟厲偉是北京大學的校友,有著近二十年的交情。回憶起深港產學研公司的成立,羅飛覺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當時是深圳舉行了第一屆高交會,業界都在呼喚科技板,我和厲偉就一起成立了深港產學研公司,注冊資本1.5億元,都是民間資金。”
“當時深圳有一兩百家創投公司,可以說是各路神仙,有點嗅覺的都來了。”羅飛說。
上世紀90年代認中國從南到北都被一個“炒”字裹挾,炒地皮、炒股票、甚至炒墓地,創投也難逃一個“炒”字,許多人都是抱著撈一把的心態進人創投領域的。
"1999年到2000年間國內成立了好幾百家風投企業,有上市公司背景的、民間資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出來的資金都有。大家都是第一次做,摸著石頭過河。”達晨創投的一位高層說。
一位經歷過那個時期風投熱的人士笑稱,十年前只要企業自己宣稱能夠上市,創投往往就是請企業開個價,計算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差價后,就投資了。
2000年,深圳市政府推薦了23家預選企業上創業板。這23家企業自然就成為風投企業打破頭爭搶的“香悖悖”。
“這23家內定上創業板的企業,大家都在搶,價格也高得離譜。”上述那位達晨創投高層說,“最關鍵的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人脈關系,有的企業你就算出價再高也投不了。”
深港產學研就投資了這個名單中的好幾家企業。“公司1.5.億元資金基本都投出去了,除了名單上的企業,我們還投了一些企業,一共20多家。”羅飛說。
當年被稱為“創業板
深圳市政府當時在高新區黃金區域為科華生物劃撥200畝土地,準備按美國FDA標準建設國內最大的生場制藥廠。在凈資產不足2億的情形下,科華生物投資1億元建設了五星級研發大樓,用近億元進口國外生產設備,原計劃靠上市融資還債。
萬事俱備,東風卻一直未到。創業板杳無音訊,該公司原計劃靠上市融資還貸的方案也因此無法實施。加上公司新產品遲遲未能上市,業績大幅滑坡,如今園區內已是雜草叢生
新戲的開始
利華生物并不是孤例。
2000年,深港產學研還在北京投了一家做消費評價的互聯網公司,投資總額100萬美金,一年后該公司倒閉,清算時深港產學研只拿回價值5萬元的電腦設備,變賣后到手只有1萬多元。
“現在想來,這個名單里的企業來源復雜,并不代表成功的概率,只能說明政府支持的態度。”羅飛說,“當時我們投了20多家公司,那個時候的投資標準比現在要朦朧,沒有什么標準。”
錢全部投出去后,厲偉和羅飛開始了漫長而絕望的等待。"2003、2004年的時候有點看不到希望,有股東想要退出,我們也想過很多辦法。這種情況一直到同洲電子在中小板上市才改變。”
在一次電視訪問中,厲偉談到投資榮信股份的過程:".2000年3月,朋友找到我,說介紹一個項目給我。當時該公司的銷售額是300多萬元,利潤50來萬,但有1000萬的負債。投資榮信時我們剛開始大規模做風險投資,那時經驗不足,膽子大。現在再遇到這種項目,依據經驗真的未必投了。我們運氣不錯。”
2007年,嘗到甜頭的厲偉和羅飛成立了松禾資本,如今深港產學研和松夭資本一共投資了40多家公司,已經上市的企業有7家。
創業板開板前夜,羅飛回憶起這些往事,語氣淡定,“創業板是一場新戲的開始。我們這一行,永遠預期下一個比之前的都更好,這支持我們不斷去尋找企業。”
潮起潮落
深港產學研的起死回生,在風投行業的幾番潮起潮落中實屬尋常之事。
國家計委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
2000年深圳創投公會成立的時候,有近50家創投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人會,而到了2001年,深圳設立的創業投資機構便有 190多家。但到了2006年,.深圳有經營活動的創投機構僅剩27家。
羅飛認為,中國的風投行業在10年內有過三次波動,1999年開始潮起,2003到2004年是最低谷,2006年到2007年又出現了第二波高潮,但2008年再度陷人低谷,現在隨著創業板的推出,2009年又進人第三波熱潮。
曾經位列深圳創投公會五家副會長級單位之一的二十一世紀科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便是在第一輪大浪淘沙的浪潮中沉沒。該公司于2000年6月在深圳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35億元,由東北高速、招商證券、深圳市東大投資、上海港機和西安交大開元等共同投資興辦,一度風頭很勁。
“公司的消失主要是由于戰略定位的原因,并沒有專注地做風險投資。”曾在該公司工作的中科招商副總經理謝勇說。
事實上,達晨創投也在這一波潮落時差點當了逃兵。達晨創投一位人士說:"2000年,達晨正式成立,因為電廣傳媒上市時募集了很多錢,當時創業板正好有風聲說要推出,電廣就決定搞創投。但從2001年到2003年,基本沒有投資,員工也流失得差不多了,股東把創投公司賬上的錢也抽走了一些。公司的管理層考慮轉型做房地產或者做二級市場,但最后還是決定不做。”
由于很長一段時間達晨的報表上年年都是虧損,達晨的母公司電廣傳媒已經通過決議,要把公司全部撤掉,幸運的是董事長龍秋云最后否決了這個方案。2004年達晨開始恢復投資,如今公司在首批報會的108家創業板申報企業中便投資了8家。
創投的命運轉折發生在2005年4月,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出爐,創投從進人到退出有了完整實現的可能。時任深創投董事長的勒壽興奮地覽表了一篇《創投的春天即將到來!》的文章。
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水龍這個時候還在深國投擔任副總裁,當時深國投還是很有吸弓}力的,人均創利潤達到幾千萬元,可以說是全深圳收入待遇最好的企業之一。
但之前的一件偶發事件改變了他。“在2000年時碰巧投資了長園新材。當時深國投已經給長園新材貸款了300萬美元,長園新材那時候正在改制。我在催款時就跟許曉文總經理說,不如轉債為股,我們做個創投股東。經過內外協調,我們深國投最終給長園新材投資了4000方人民幣,這家公司也干2002年在中小板成功上希,深國投的那筆錢最高市值時變成了16億元。”肖水龍至今仍感到激動,“從債轉股到企業上市,不過是三年時間,這筆錢就翻了幾十倍,這讓我感覺到了風投的魅力,思想上的沖擊比較大。”
這樣便有了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2007年底我正式從深國投出來,成立了創東方,當時感覺創業投資機會已經來臨,一個是由于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有效募資和投資平臺的出現;另一個就是國內資本市場基本完善,即股權分置改革已經基本完成。”
達晨投的一位人士介紹說,"2006到2007年又成立了一波創投公司,比如創東方、東方富海、邁瑞創投等。但2008年隨著股市從6100點急劇下跌到1600點,又死掉很多。”
所幸的是這一次冬天并不漫長。
“一直到2009年第二季度,突然聽說創業板要開了,大家還猶猶豫豫的,有點不太看好。”一位風役行業資深人士介紹,“但資金很敏感,最近風投企業的成立也很明顯,熱度越來越高,資金大量往里面涌,包括珠三角和長三角很多傳統行業的民營資金,有些以往是從事房地產、酒店業甚至五金制造的企業。”
創業板首批28家企業上演的造富神話更是事實勝于雄辯。作為本年度蘇州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之一,肖水龍前不久參加了蘇州市第三屆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的頒獎,30多個獲獎者有20多歲剛剛回國的海歸,也有50多歲下海的教授,很多獲獎者公司都還沒有成立,但已經表態公司發展目標就是要上國內的創業板,創新創業熱情高漲。
“未來的2至3年是風投快速成長的階段,創業板的示范效應太大了,這對中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社會的建立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肖水龍說。
“風險投資是個非常復雜的行業,我們不能短期論英雄,至少要十年磨一劍。”復旦大學風險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張陸洋說。
羅飛認為,在沉浮和波動中,本土的創投企業經過了洗禮,一會是熱水澡,一會是冷水澡,抵抗力也會更強。中國創投業肯定比十年前更成熟,但要說已經長大了也不是.現在只能算是高中生。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應積極應對地方財政的或有負債風險 | 供求平衡是創業板價值回歸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