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積極應對地方財政的或有負債風險
時間:09-10-30 來源:世紀海翔
應積極應對地方財政的或有負債風險
銀監會日前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目的是為了持續提高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引導商業銀行充分重視并努力保持流動性充足,確保我國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
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2009年中國經濟的表現不錯,在出口下降近20%的情況下,GDP的增長速度能夠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這主要得益于投資的大幅度增長(截止到9月份,投資增長速度同比超過30%),而投資增長不僅受益于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更重要的是信貸的超常規增長,投資的主要資金來源于商業銀行的信貸。
投資與信貸高速增長的背后是地方財政或有負債的高速增長。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統計,地方政府從商業銀行獲得的負債總額已經超過5萬億元。這提示我們需要關注地方政府負債可能會帶來的巨大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提早重視該風險,并積極應對,無疑將會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去年年底,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出臺后,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籌集1.2萬億至1.3萬億資金。這部分配套資金,對于分稅制后出現資金短缺的一些地方政府來說,資金缺口成為最大的困擾。根據1994年開始實施的《預算法》,明確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于是,其中一些地方政府進行了融資方式的“創新”,其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等資產,成立一個資產負債指標可達融資標準的公司,并用政府信用給予隱性擔保。地方政府將這類公司專門用于到商業銀行獲取信貸資金,一般稱之為“融資平臺”。這些融資平臺則是一堆資產的組合,總量巨大而現金流十分有限,有些融資平臺基本上沒有現金流,償還債務的能力非常有限。
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在前八個月的8萬多億信貸中,有近5萬億貸給了一些地方政府的務類融資平臺,僅四個直轄市通過該方式就融資近1萬億元。有些城市有數十個乃至數百個類似的融資平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多國商業銀行都傾向于收縮信貸,而數量眾多的、有地方下政府財政隱性擔保的“融資平臺”從商業銀行中貸到了不少的款項。
新增的5萬億負債對于一些地方財政來說也是不堪重負的,因為新增的負債已經遠遠超過了它們一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即地方財政的負債比例超過了100%,其風險不言而喻。有些城市甚至已經透支了未來十幾年的財政收入。
從法律關系來說,這些負債和地方財政沒有直接關系,屬于“公司”行為,但每筆融資其實都有地方財政的隱性擔保,屬于這些地方財政的或有負債。假如地方財政承擔責任的能力較為有限,那么相關的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將會迅速上升,這不利于商業銀行多年的改革,而地方負債帶來的財政風險也會轉變為一定的金融風險。目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的出臺,無疑將有助于進一步完善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體系,有利于商業銀行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但問題的關鍵還在于,如果沒有這5萬億的融資支持,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資就無法落到實處。同樣,如果讓這些“融資平臺”繼續發揮作用,就可以保證未來的經濟增速,但一些地方相關的金融及財政的風險會進一步累積。這是2010年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延長股份鎖定不足化解創業板難題 | 風投沉浮與財富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