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拜危機或非第二波海嘯
時間:09-11-30 來源:世紀海翔
迪拜危機或非第二波海嘯
亞洲泡沫模式需緊急遏制
日前,迪拜國企巨頭迪拜世界宣布重組并延遲償還債務,穆迪和標普等評級機構隨后大幅拉低相關企業的債券評級,其中有些甚至降至垃圾級;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強烈下跌,與迪拜甚至海灣有所牽扯的股票和債券被大量拋售,債權銀行(例如匯豐)和建筑承包商的風險敞口也受到投資者擔優,有人甚至驚呼,迪拜債務危機的蔓延將掀起金融危機的第二波浪潮。
不過,迪拜債券損失的潛在規模還是較小,事實上迪拜的快速衰退峰期已經過去,今年3月份是迪拜遭受最嚴重打擊的時期,眾多項目因信貸緊縮而停止,無數花費血汗錢趕到迪拜想掙錢的建筑工人憤恨離去,股市下跌超過七成,整體失業率數字迪拜當局不準公布,吸引貝克漢姆、舒馬赫等名流的高端物業跌去75%。迪拜世界的延遲償還債務只不過是一個“結果”,它象征了迪拜經濟完全衰落。
不過斷言迪拜危機引發新的金融風暴也許不夠嚴謹,我們判斷,擁有95%阿聯酋石油和近5000億美元的阿布扎比有能力挽救迪拜。而且金融企業在危機之后普遍經歷了痛苦的去扛桿化過程,迪拜危機的蔓延范圍其實已經有限,也更容易評估。
但迪拜危機對于企業家、投資者和政府,仍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它對于那些勇于盲目擴張、狂熱建設和泡沫追逐者們,將是一個長久的告誡,而它所遺留下的眾多爛尾項目,恐怕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內都將難以消化,甚至會留下一些永久性泡沫的紀念碑。
過去二十年,憑借石油和“幻城“概念,迪拜這顆海灣明珠,已成為阿拉伯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一盞罕見的市場明燈,不僅成為中東貿易和金融中心,其基礎設施、城市發展、生活水平和文化宗教寬容等各方面的進步,在阿拉伯各國中都極為突出,儼然已躋身世界級大都市,這一成就,在中東這一充滿動蕩和沖突、在文化和宗教上守舊排外的地區,確屬巨大而難能可貴。
然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如同其它海灣國家一樣,迪拜在建設市場經濟所需的制度基礎方面,卻進展寥寥;盡管迪拜王室施行了對商人、企業家和投資者十分友好的政策,也為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但這一切卻沒有一個可自我維持的制度加以保障,而只是建立在統治者個人的開明和善意之上,甚至只是策略性友善之上。
制度建設的缺失,一方面激勵了商人和投資者的短期行為,讓他們熱衷于可短期內盈利的生意和項目,而更重要的是,國內的人民基本上被排除在發展所帶來的機會之外;盡管迪拜人民享受到了王室所恩賜的高水平福利和繁榮帶來的資源租值,但由于沒有國內市場制度保障,且生產性資源幾乎為王族所壟斷,普通國民很少有機會以企業家的角色參與經濟發展。類似的,文化、傳媒、學術、慈善、社團等通常隨市場繁榮而發育豐滿的、作為一個公民社會之血肉的那些組織元素,都沒有發展起來;這樣的社會,雖然擁有了七星酒店、頂級奢侈品牌和高樓大廈,卻依然脆弱。
王室的壟斷和支配地位,脫離了市場化分散決策所帶來的淘汰和糾錯機制,使得經濟行為不可避免的傾向于片面樂觀和盲目擴張,而整天圍繞在王爺們身邊的那些追逐短期利益的商人,也樂得鼓動他們的自大和狂熱情緒,迪拜泡沫的伏筆,其實在多年前早已埋下;與集體樂觀情緒所釀就的美國地產泡沫不同,迪拜泡沫是少數壟斷和支配者的狂熱加上眾星拱月式的鼓動追捧所造就的吃大戶式泡沫。現在,先知先覺的投機大鱷獲利而走,來自窮國的數十萬建筑工人,多半也已卷鋪蓋回老家,大量外籍人士拋下名車豪宅債務以及道歉錢,迅速回國,只留下沮喪的王子們在這里應付著已收起笑臉的眾多債主;或許下一次他們會更加謹慎和冷靜。
不過,迪拜危機也再次提示亞洲諸國“泡沫危機”,尤其是房地產泡沫危機帶來的巨大傷害。華爾街過去有句名言“Shanghai, Dubai, Mumbai or Goodbay?”,這原本是對亞洲金融中心的爭先恐后的勢崛起的茫然,現在看來,宛如一個黑色的預言。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Lex專欄:迪拜“沙堡”將傾? | 坦然面對未來的經濟減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