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坦然面對未來的經濟減速
時間:09-12-02 來源:世紀海翔
坦然面對未來的經濟減速
逐級減速有利于經濟轉型
溫家寶總理近日表示,當前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重點仍然應該是應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過早“退出”會使成果得而復失。種種跡象表明,明年我國仍將維持現有的擴張性財政及貨幣政策。這些政策在短期內可以熨平周期波動,卻無助于中長期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故有不少經濟學家都在擔心,去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令政府不得不選擇并強化原有的增長方式,若刺激政策退出、轉型重新開始,后危機時代將迎來第二次陣痛,經濟增速下滑不可避免。
悲觀者認為,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效率較低、耗資巨大,很難持續;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通貨膨脹預期,負面影響日益顯現,政府已經、并將進一步著手微調;盡管目前出口已然有復蘇跡象,但貿易摩擦加劇、本幣升值壓力大。要理解這些觀點,我們得先做個回顧。金融危機前,中國經濟的增長公式大致可以高度概括如下:10%=(投資25%,出口25%,消費15%)×(貸款15%),即,投資、出口增長25%,消費、貸款余額增長15%,共同支撐了中國經濟10%的年增幅。另外,2005年7月至危機爆發時,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約20%,對歐元、日元升值約5%、13%。金融危機之后,這個公式變為:8%=(投資33%,出口-20%,消費16%)×(貸款34%);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很小,但對歐元、日元貶值超過5%、20%。展望未來,投資、貸款增速肯定要回落到原來的區間內,出口每年持續增長25%幾無可能,一般認為增幅會在5-15%左右。屆時,倘然消費增速沒有加快,10%的經濟增速顯然不可能實現。
那么,消費增速有可能加快么?大家對此期望都很高。筆者認為,難度極大。首先,它受限于我國居民收入年增速。沒有收入的增長,消費增長就是空中樓閣。近幾年來,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加上物價上漲因素,我國居民收入增速大約是12%/年,略低于同期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5%/年)。倘若擴大居民收入的統計范圍,12%/年的增速估計會下滑至5%-10%左右。扣除物價上漲因素之后,居民收入的增長主要取決于生產力的提升速度,減低個稅稅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公務員及退休人員漲薪、種糧補貼等措施的影響不大。而生產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制度革新、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這正好是中央加快經濟發展方式“三個轉變”中“第三個轉變”所要求的。
其次,我國消費快速增長的潛力并沒有人們想象中大。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大約1.6萬億美元,GDP約 4.4萬億美元,前者占后者的比重約為36%。美國商品零售總額估計值約4.1萬億美元,GDP約14萬億美元,前者占后者的比重約為29%。兩國的統計口徑可能有所差異,且均未含服務性消費,但結果還是令人意外。未來我國消費占GDP比重的提升,或許會有一部分是通過人工成本上升導致服務性消費支出增加來實現。中國經濟已經高速增長30年了,基數越來越大,未來經濟逐級減速是很正常的過程。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不會強求投資、出口高增長,才不會過分依賴工業上項目,以及要素投入(尤其是資金投入),才能真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迪拜危機或非第二波海嘯 | 中國有關熱錢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