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假的“看似超越”
時間:09-12-17 來源:世紀海翔
虛假的“看似超越”
美國人追捧“創新中國”,僅是一種禮節
最好把美國人近期在“創新大國”姿態上,向中國表現的“謙恭”,理解為一種外交禮節。此前,美國一項“創新的衰落”調整表明,“中國將在未來30年內超越美國,引領全球技工術創新”。該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人近期對本國創新能力的認可墜毀落到歷史的最低谷。
很難想象,中國可以在短期內跨越美國建立的創新大國門檻:2009年的13位諾爾獎獲得者,9人出自美國。剔除經濟學、文學和平獎項,在其它自然科學領域,美國人依舊幾乎壟斷了世界科技創新金字塔頂端所有坐席。與之相匹配的是,即便是金融危機沖毀了美國汽車制造業的根基,動搖了部分電子制造業的競爭力(例如摩托羅拉和北電網絡),但是在生命科技、新材料、信息產業等領域,輝瑞、強生、思科等美國公司的強勢仍難以超越。
中國進入全球500強零星幾家公司大都是“資源型”和“壟斷型”的大型國企,除此之外,僅有一家民營技術公司正在逼近2008年全球500強門檻;向全球專利組織遞交申請量排名,雖有華為、中興分別擠進了全球第1和第38之位,但華為、中興現象僅是中國少數有能力參與全球高技術產業競爭的個案,偶然現象。
比如,國字背景的科研機構如何解決基礎研發與市場化的矛盾問題,高校如何解決“大而不強”的難題,一方面基礎學科脫離實際,毫不前沿,同時又占用大量科研資源的矛盾問題?
中國未來30年創新機制上遭遇的最大難題或將是: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或者完全以行政為導向,均不可行。美國二戰前后技術實力的整體超越可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也可能說是機緣巧合之下一種獨特創新機制的勝出。利用戰爭推動的移民潮,美國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積聚了大批來自全球的科技人才,與此同時,二戰至50年代冷戰期間美國在軍事上的大量投入(政府R&D上的支出一度占到了GDP的3%)帶動了包括通訊、DNA測序、磁共振成像等基礎研發技術的突飛猛進。美國適時地開放政府采購系統,支持諸如芯片領域的所有公司參與競標,并規模采購了幾乎所有IC公司的芯片,從而也使IC公司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改善產品工藝和成本結構,使一片芯片的成本快速從1000美元滑落至20-30美元—半導體產業開始由此從軍方走向民間,并帶動了電子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美國創新的優勢,得益于政府早年基礎研發的成本分攤,以及技術產業化由政府到民間的轉換機制。
行政之手和市場之后,對一個創新大國的煉獄重生,缺一不可。這方面的正面例子是中國臺灣地區:80年代之前,中國臺灣地區以代工出口加工業為主,之后,臺灣利用政策吸引了一批兼具學者、企業家氣質的海外高端人才回歸,另一方面,政府投入臺灣工研院、中央研究院等方式“惡補”基礎研發,從而在工研院搖籃里誕生了臺積電、聯合電子等一批全球領先的高科技公司,并推動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創新群體的爆發。
對中國來說,市場推手可以推動一兩個企業在不占據資源優勢的前提下,通過殘酷的市場競爭成長為優秀企業(華為、中興、比亞迪),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下,競爭門檻正在升高,成就一批優秀企業的幾率正在降低;另外,占據資源、政策優勢者,由于動力機制缺乏又很難成長為科技巨人(如一大批國企),政府可以通過資源配置進行科技項目攻破(如神五、神六),但是政府卻無力使其轉換為推動民生科技應用提高的動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國在線的悲劇史 | 全球化和新興市崛起的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