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大兵”中鋁
時間:10-01-26 來源:世紀海翔
拯救“大兵”中鋁
⊙熊維平表示,中鋁的產業布局將向資源、能源富集區和消費密集區轉移,同時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管理上做到低成本、高收益。
1月21日,中國鋁業(601600)公司(下稱中鋁)副總經理呂友清出席媒體交流會時,戴了一條顏色鮮艷的紅領帶。
“我們要給員工加壓,激勵他們給公司創造收入。”呂友清說,最近他負責制訂了一套新的員工激勵和預算管理辦法,由于“非常創新”,他興奮得凌晨兩點才睡著。
這是自中鋁在金融危機中受重創以來,積極自救的一個小插曲。目前,“大兵”中鋁正接受一場大手術——一輪自上而下、由內至外的“全方位改革”、“深層次調整”正在展開。
尤其是自參股澳大利亞礦業巨擘力拓失敗后,中鋁國際“圖謀”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不過呂友清稱,中鋁依然“在教訓中前行”。
非常措施
金融危機后,全球鋁行業成為重災區,中鋁也遭遇了“自成立以來從沒遇見過的虧損”。2009年上半年,中鋁旗下上市公司中國鋁業(601600.SH)虧損達35.22億元,比2008年同期的盈利23.94億,減少247%。
鋁價格持續低迷是中鋁去年上半年收入和凈利潤下降的頭號大敵。隨著汽車、房地產、家電等下游行業逐步回暖,中鋁等來了鋁價升溫的春天。
在市場人士看來,中鋁提價迫不及待,提價之迅速也令市場一度反應滯后。
公開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1月1日至今,中鋁的氧化鋁現貨價格已經從每噸2000元上漲至目前的每噸3000元,漲幅達50%。其中,5次調價發生在去年下半年。
近日,中鋁在短短9天時間內,連續兩次上調產品價格——1月9日,中鋁將氧化鋁現貨價上調7.14%,由原來的每噸2800元上調至每噸3000元。去年12月31日,中鋁曾將氧化鋁價格從2650元/噸上調至2800元/噸,加上此次調價,氧化鋁價格漲幅達到13%。
呂友清向本報記者介紹,中鋁自去年8月開始實現經營性月度盈利。
呂友清判斷,氧化鋁依然存在上漲空間,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升趨勢穩定、美元指數上漲乏力、全球流動性良好。
然而,“非常措施”和形勢向好依然無法挽救中鋁2009年全年虧損。中國鋁業18日發布公告稱,雖然伴隨經濟逐步復蘇,去年下半年虧損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仍不足以彌補上半年的虧損。
中國鋁業未披露2009年凈虧損預期數據。呂友清并不避諱中鋁付出的高昂代價——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至2009年年底,中鋁集團預計虧損120億元,“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以結構調整為重心
噩夢般的災難后,中鋁總經理熊維平力促中鋁上下總結出如下危機肇因:不是金融危機,也不是行業問題,更不是競爭對手的競爭,根本原因在于,過去快速發展過程中對深層次的結構問題還沒有深刻認識。
結構調整隨之成為中鋁全方位改革的重心。
隨著經營業績好轉,中鋁氧化鋁、電解鋁產能開工率也逐步恢復。來自中鋁方面的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鋁氧化鋁、電解鋁產能開工率超過90%,而去年上半年,中鋁氧化鋁開工率只有66.9%。
但申銀萬國的一位分析師對此有所憂慮,“目前,國內氧化鋁、電解鋁復產速度超過了下游需求上升速度,導致鋁業陷入產能過剩、價格比拼的怪圈。”
中國鋁工業已經進入漫長的產能過剩、價格競爭的過程,這是中鋁必須面對的行業發展困境。呂友清甚至指出,鋁業不但落后產能是過剩的,先進產能也存在過剩。
言下之意,中鋁上馬先進產能的空間已被大大壓縮;這也意味著,中鋁獲取資源、進行市場擴張的方式,要盡量繞開新建產能這條路。
并購與合作成為中鋁隨時考慮的問題。“我們想談啊,隨時歡迎,也正在積極和其他企業商談合作”。合作,也不排除入股,不排除與民營企業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說,結構調整是中鋁基于行業現狀得出的結論,那么中鋁需要在檢討過去調整失敗的基礎上重新出發。
中鋁要調整的對象涉及資產結構、組織構架、區域布局、產業布局、產業鏈等方方面面。熊維平表示,中鋁的產業布局將向資源、能源富集區和消費密集區轉移,同時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管理上做到低成本、高收益。
結構調整正付諸行動。目前,中鋁已關閉河南一部分鋁冶煉廠,保留了鉛工業,并在全國范圍內淘汰了一部分落后產能和產品;中鋁并購的主要目標也集中在甘肅、云南等資源富集區,“資源少的地方我們基本不會去考慮并購”。
呂友清說,這是不同于以往的調整行動。“中鋁冬泳的成本是120億元,但鍛煉了身體,如果不是這場危機,中鋁對市場規律的認識不會這么深刻”。
重塑國際戰略
中鋁195億美元注資力拓計劃“被毀約”后,中鋁承受各方壓力,甚至一度傳出中鋁出售力拓股權的消息,接手者為中投。
剛開始,呂友清聽到此傳聞頗為生氣,斥之為“子虛烏有”。在媒體交流會上,呂友清對此笑道;“中投是國家的企業,我們也是國家的企業,何必要(將力拓股份)轉給中投,而且我們和力拓是在同一個行業內的”。
195億美元注資力拓前后,中鋁醞釀組建資源投資平臺,這一戰略目標主要通過不久前成立的中鋁資源投資公司和中鋁海外控股有限公司完成。另外,這兩家公司的地位上升至集團板塊業務的高度,“將承擔更多任務”。
在海外并購上,中鋁可為、可行、可變、可控的“四可”方針已基本成形。在注資力拓計劃實施過程中,中鋁曾修改注資方案,盡管最終計劃流產,但促使中鋁形成了“可變”思維——“市場都在變化,各方面因素也在動態變化之中,因此我們購并必須有相應預案,要有第二手準備,要以不變應萬變”。
中鋁“走出去”的意愿也有增無減。呂友清說,中鋁將繼續積極推進與國內外資源能源企業的合作,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中鋁還將在海外獨立或合作地開發能源,將高能耗部分移向國外。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楊國安:組織變革的三角論 | 美國推銀改 風險現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