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廣昌:民企,中國經濟轉型的生力軍
時間:10-03-12 來源:世紀海翔
郭廣昌:民企,中國經濟轉型的生力軍
民營企業,應該轉變得比國有企業更早。我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一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生力軍、主力軍。因為,所謂轉型,其實就是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要求更貼近市場,而對市場最敏感、貼得最近的,還是民營企業。
“我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一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生力軍、主力軍。”全國人大代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說。
全國“兩會”期間,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話題。而中小企業,主要是民營企業,一直被視作是中國經濟中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在自主創新、增加就業等民生保障中發揮著日益巨大的作用。
不過,融資困難,還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因此,郭廣昌建議,在這一領域政府可以放開監管空間,“用創新性的思路,讓民間資本成為民間融資的一個很重要提供者”。
民企轉型更早、更好、更快
《21世紀》:《政府工作報告》多次強調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你認為,民營企業在其中將扮演怎樣一個角色?
郭廣昌:我這次全國“兩會”上很多提案、建議,都是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的。
現在,國內有一批民營企業能夠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逆勢飛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早在五六年前就開始轉型了,不再僅僅依靠低成本的制造業在賺錢,而是試圖在服務業、高科技行業、環保行業等產業有所發展。
比如,在文化產業中出現了分眾、華誼兄弟,在品牌方面有美邦等。他們之所以做得好,就是因為在生產方式的轉型上,做得比別人好,比別人快,比別人早。
民營企業,應該轉變得比國有企業更早。我相信,中國的民營企業一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生力軍、主力軍。因為,所謂轉型,其實就是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要求更貼近市場,而對市場最敏感、貼得最近的,還是民營企業。
《21世紀》:轉型,一方面要依靠企業自身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否也需要政府提供相關政策扶持?
郭廣昌:是的,我覺得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有兩個事情最重要。
第一個是行業準入問題。有些行業根本就不開放,你怎么能讓這個行業轉型呢?比如說文化產業領域,就有大量的空間可以讓民營企業發展,如果放開準入,相信會有更多華誼兄弟這樣的公司涌現的。再有就是金融服務業,現在的管制還是比較嚴格的,其實可以放開來讓民營企業去做。
第二個,給予小企業金融資源支持。其實,很多小企業是能夠創造大模式的,只是需要金融的支持。我一直對馬云想做的網絡銀行非常支持,因為現在大銀行對于小企業50萬以下的貸款很難操作,成本上又不劃算。現在,解決小企業融資難,已不是需要大家達成共識的問題,而是要怎么做的問題,要想出更多的方式來切實解決問題。
《21世紀》:在上海“世博會”,復星將聯合國內15家民營企業,共同建設“民營企業聯合館”。對民營企業這個群體來說,這意味著什么?
郭廣昌:我們為什么有這個機會參與到上海世博會,是因為有一家外資企業突然不參與了,我們就必須在這個時候頂上來,由復星牽頭,包括阿里巴巴、蘇寧電器、民生銀行等國內16家知名民營企業一起來做。
這個館,將充滿創造力的中國民營企業匯聚到了一起。從這個簡單的事例可以看出,民營企業是真正地跟國家站在一起的,是支持國家發展的。
未來,我們更關注服務業
《21世紀》:近期,復星不斷在資本市場上有舉動,比如,跟凱雷合作成立凱雷復星基金。有人認為,復星定位于一個價值發現者,也有人認為,復星是一個產業的整合者,因為在復星的業務中包含了鋼鐵、礦業等。你對于復星的定位是什么?
郭廣昌:從運營模式來說,作為一個綜合性的企業,復星可以參照的對象有很多,比如GE、巴菲特以及李嘉誠的模式,也有一點類似于凱雷和KKR。我覺得,這是我們之間有相同性的地方。
但每一家企業都是特殊的,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模式。用一句話來概括,復星就是植根于中國,能夠在中國發現投資機會,并且在投資之后加以很好的管理,發現價值并且提升價值的這樣一個機構。
在產業方面,我們有兩個思路,一個是自己積極培養的產業,從頭做起;另一個是收購兼并,我們收購后再提升其內在價值。復星的核心功能有三個:投資、管理提升、對接資本市場。
《21世紀》:未來,復星將發展成什么樣的一家公司?在投資方面,你們將重點關注哪些行業?
郭廣昌:復星的未來很簡單,中國目前已有了全球最賺錢的銀行,我們的鋼鐵等產業在產能上也排在了世界前列,但是我們還缺乏一個或者幾個基于中國管理能力、基于中國發展動力的但又有全球視野的民營投資管理集團。在我看來,這樣的企業現在還沒有,復星希望朝著這個方向去走。
未來投資方面,我們更關注服務業,尤其是針對內需的服務業。我相信,中國的內需一定是會起來的。現在的年輕人,跟我們以及我們父母那一輩人都是不一樣的,就是敢于花錢,可能目前全球的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也越來越統一了。中國人創造了那么多財富,不能全用到美國去,中國人本身也是會消費的。
我們努力想打造一個全球性的投資平臺,包括跟凱雷達成的全面戰略合作,也是基于這樣一個想法。我們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凱雷看重的是我們在中國的投資能力,對中國市場的把握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我們看重凱雷的是其全球的網絡,尤其在美國市場,這個方面我們有很多互補性。
我們也會關注國外的一些并購,但前提是,這個并購的大方向一定是跟中國有關的,跟中國動力有關的,跟復星已有產業有關的,跟我們能夠對其價值提升有關的。我不會去到國外純粹為了并購而并購,這不是我們優勢所在。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打破人民幣升值的固有思維 | 后來者太古地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