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雷”,地方政府未必盡輸
時間:10-04-07 來源:世紀海翔
“排雷”,地方政府未必盡輸
地方債務被經濟增長挾持
進入4月,一份由財政部起草、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會簽的《國務院關于規范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臺公司的舉債和擔保承諾行為有關問題的通知》上報國務院后會有如何結論,更引人關注。
2009年中國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增加,國債余額限額逾6萬億元,國債相當于GDP的20%,相比2003年已增長200%,目前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也高達6萬億,這些債務都屬有無限責任的有擔保債務。
外界擔心,中國經濟地雷可能被地方政府債務償付的問題觸發。但中國地方債務問題具有非常獨特的“中國特色”:內生性。也因為其內生性,這次“排雷”,地方政府未必盡輸。
首先,今年諸多投資項目上馬,半途叫停會受內傷,大規模緊縮措施難以執行。中央即使考慮調控地方融資平臺,也不得不考慮一旦項目信貸融資被堵死而帶來的后續問題。
據稱,監管層未來會采用新老劃斷的方式,對“新債”使用新規,“舊債”既往不咎。所以,在“新規”出臺前,許多地方政府抓緊加速發行城投債。從
其次,融資平臺不是萬惡之源。雖然地方建設更多的還要靠地方政府去籌資,但中國仍然是政府主導型的投資體制。去年中央打強心針,全國一起保增長;等到地方項目被呼煽起來,今年增長不愁了,中央又改成調控,首先就砍地方融資渠道,難免有過河拆橋之憂。
一刀切不適用。若地方融資平臺的資金鏈斷裂,受傷的不但是地方政府,最后也歸屬中央買單。
再者,圍繞地方政府融資的管道,地方與中央之間微妙的“中國特色”博弈一直在發生。
高明者,如重慶、福建等地,利用中央政策,爭取到了一些區域發展的“大概念”。無論是中部崛起還是西部開發,都能從優惠政策帶來融資便利,這是地方政府成功保衛融資渠道。次者,有將地方項目做大成中央項目,再不濟,拉來央企做保障。君不見,越來越多地方政政府拉攏央企投資,將項目掛上國字號。
國家發改委作為最大的項目審批部門,似乎深明地方政府的苦楚。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最近就表示:要避免將地方投融資平臺的融資風險不合理放大的傾向和做法,要防止矯枉過正,如果地方投融資平臺正常運營的資金鏈斷裂,將導致潛在風險的顯性化。事實上,罪不在融資平臺,而在于地方融資平臺不能合于是地進行投資,超出地方承受能力,因盲目帶來財政、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的膽量來自地價。其實早在2003年和2006年,已有研究者按照當時的地方負債與財政收入比較而推斷,將爆發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但以土地出讓收入為主的地方“第二財政”成了地方債務危機的大救星—部分沿海地區其規模占據了地方總收入的一半,甚至70%。因此,此題的破解仍落于經濟結構調整和財稅改革。若仍讓地方政府以土地財政為主收入,當地價不再上漲,債務危機就會爆發,若由中央買單,惡性通脹就會出現。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找出中國的明日之“升” | 物業稅“另一只靴子”將落上市房企神經再度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