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行十年 銀湖資本輕取展訊
時間:10-05-17 來源:世紀海翔
潛行十年 銀湖資本輕取展訊
⊙過去十年,銀湖資本一直關注于科技,或者與科技相關的產業投資。其投資特點,陳恂概括為“運營上激進,財務上保守”。
成立于1999年,旗下管理140億美元,擁有75名職業投資人,只關注科技或者與科技相關的產業,這寥寥幾筆,已經是媒體上對銀湖投資集團(Silver Lake,以下簡稱銀湖)最詳盡的描述。
銀湖成立十載,名聲在外。
就在今年5月,銀湖與華平聯手以34億美元的價格完成金融市場數據提供商與服務商IDC的收購交易。去年9月,銀湖領導的一個投資集團購入Skype 65%的股份,這家企業被《紐約時報》評為 “2010年最有希望創造轟動性IPO的企業”。
僅這兩個交易已經顯示出,在科技領域中銀湖舉足輕重的地位。
過去十年中,其投資的著名案例還有納斯達克、Gartner、銷售位居世界第一的硬盤驅動器制造商希捷、最大的全球分銷系統之一Sabre等;在亞洲,它也陸續投資了世界第二大電子合約制造服務商偉創力(僅次于富士康),以及全球著名半導體企業 Avago Technologies。
與這些閃亮的公司名字相對應,銀湖行事低調,鮮少接受媒體采訪。
直至今年3月,銀湖以大約4000萬美元的價格買入展訊13%的股份,正式投下中國科技第一單。銀湖董事總經理陳恂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詳解背后策略以及其中國產業觀察。
“表里不一”:激進與保守
銀湖成立時,其制定的投資策略就是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有市場領導地位的企業,且這些企業僅限于科技企業,或者科技驅動的企業(tech-enabled)。
1999年不是PE發展的元年,但1999年正是互聯網企業所代表的高科技企業成熟起來的時刻。這一年啟動的銀湖正是科技和私募股權投資兩個概念的集合體。
在過去十年,基于對投資人的承諾和對自己的定位,銀湖一直關注于科技,或者與科技相關的產業投資。其投資特點,陳恂概括為 “運營上激進,財務上保守”。
“運營上激進”,指在公司運營的重要衡量指標上,比如利潤、收入方面有較高幅度的提高,產品更有競爭力。
一家科技型企業的成功要素之一就是研發投入,是否投入足夠以及是否投入在正確的方向。“如果我們判斷在某個方向上投入對公司有正面影響,即使有短期的財務影響,我們也會選擇這樣去做。”陳恂說。
“財務上保守”,指的是和傳統的私募股權投資方式相比,銀湖較少依賴于財務杠桿,更注重被投公司自身業務的成長。
隨著亞洲科技市場崛起,機會開始顯現,銀湖將這種投資風格帶入亞洲。2008年,銀湖在亞洲首設辦公室。兩位董事總經理郝也康和陳恂來到香港,成立亞洲分部。
對銀湖來說,亞洲并不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在此之前,銀湖已經有兩個亞洲的投資組合,偉創力和Avago。進入亞洲,也并非特意選擇一個時機,而是發現了一些有潛力的個案。
郝也康曾公開表示,銀湖傾向于投資或收購大型科技公司(年營收在5億美元以上),其中包括中國臺灣的芯片加工廠、平板顯示器和半導體企業等。
但這并非絕對的標準。對投資上一些規模參數,銀湖留有彈性。
目前,銀湖旗下有三只基金。Silver Lake Partners 針對大型市值科技公司,比如 Avago、Avaya、偉創力、Gartner、納斯達克;Silver Lake Sumeru 針對中型市場科技公司;Silver Lake Financial則針對債券市場機會。
通過這三只基金,銀湖既投資少數股權,也會考慮控股股權。但只要對某一公司感興趣,無論從普通股,優先股,還是可轉債,甚至公開債,銀湖可以選擇資本結構中的任一環切入進去。
正因如此,陳恂向本報強調,銀湖對回報的追求以及如何獲得回報,主要來自于對科技產業的深入理解和廣泛人脈,對產業走勢的洞察力,而不是某種特別的金融和投資方式。
“心猿意馬”:看華為,取展訊
投資展訊,就是上述彈性的體現。
在2008年,有市場傳言稱在華為擱置出售終端部門計劃之前,銀湖和貝恩已經是最后的入圍者。這是銀湖離中國市場最近的一次。
到今日,銀湖一直表現出對華為足夠的敬意。陳恂認為華為代表了中國自主創新的能力,能成為中國科技企業走出去的標桿企業。如果有和華為管理層合作的機會,陳恂認為 “銀湖一定會很珍惜”。
也就是在競購華為終端的同時,銀湖也在關注2007年年中上市的展訊。
在過去兩年中,展訊經歷過不少起伏。2009年全年,展訊通信總收入比2008年下降4.4%至1.051億美元,符合美國通用會計準則的凈虧損為1930萬美元,2008年凈虧損7870萬美元。2009年第三、第四季度有企穩信號,開始止虧盈利,分別盈利60萬美元和140萬美元。
2009年,展訊管理層權力進行交接。展訊宣布李力游由總裁升任為公司總裁兼CEO,公司前任CEO兼董事長武平擔任公司董事長職務。 從2007年上市開始就關注展訊的銀湖,在兩年中目睹了展訊起落的全過程。
“展訊瞄準的是很本地化的市場,因此這樣的公司需要既能在全球舞臺市場上跳舞,又能在本地市場生根的管理團隊,我覺得Leo(李力游)很好的體現了這個組合。”陳恂說。
如何評價一張起伏頗大的成績單?陳恂認為,財務報表好比汽車上的后視鏡,看到的是過去。而作為投資人,要從汽車的前窗出去看,看到企業的未來情況。
他的信心來自一種判斷,他相信中國的半導體芯片廠商將在未來十年內發展成為在全球范圍內極具競爭力的企業。
除了人才儲備和聚集,技術的進步,本土半導體芯片企業還有兩大推動性力量。
其一,本土企業應該最有可能抓住中國市場自身特點所創造的機會。陳恂看到一個趨勢,中國的成本優勢不僅僅是制造成本,“高效的低成本研發”已經是中國企業的新競爭力。
陳恂從美國回到亞洲,產品速度更新非常快是這個市場留給他最深的印象。這種產品周期快的特點鍛煉出中國企業對市場快速的反應能力,讓自己的成本、產品和技術跟上市場的節拍,本土企業一直在這種歷練中成長。
第二,中國不遺余力地推動國家標準,比如TD。這給展訊這樣的本土企業創造了新的機會。
從2009年,陳恂已經看到整個產業鏈開始成熟,這是一個對TD市場的正面信號。2010年是關鍵的一年,取決于展訊是否能完成市場的進一步滲透。
很大程度上,這兩方面的積極信號,促成了銀湖對中國的首單投資。
“得隴望蜀”:銀湖入華下一站
銀湖的下一個目標會在哪里?
對于是否再跟進華為,陳恂沒有更多的回應。但從另一產業方面,他道出了銀湖的一些思路。
首先,他認為在科技領域,在中國的投資不會和其他地方有巨大差別。科技產業最大的特點,是一個極端全球化的行業。科技型企業在多數情況下,不管是材料、員工、管理團隊、產品、資本等資源,從第一天公司成立開始就在全球市場上競爭。這決定了銀湖在中國的投資不會與其他地方大相徑庭。
和其他區域一樣,銀湖關注硬件、軟件、互聯網相關行業、通訊行業,以及消費類電子等傳統IT行業。
另一方面,銀湖關注技術驅動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或者盈利通常來自技術的應用,技術的應用在公司運營中占到了很大比重。比如銀湖投資的納斯達克,得益于電子交易系統的深入應用,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目前國內炙手可熱的清潔科技和可再生能源,將是其關注范圍。在這些領域中,如果利用信息科技去測量,監控能源的使用就是銀湖的興趣點。
陳恂以智能電網為例。簡單來說,智能電網類似于互聯網,目前的電網只有物理層面,智能電網意在建立一個交互的系統,需要通信技術,協議,到最后還有管理。整個智能電網的大話題,實為圍繞電網的IT化,是一種信息科技的運用。
還有高端制造業。其技術含量將在企業競爭態勢中起到決定性作用,能不能擁有這個技術,什么時間點能擁有這個技術,什么時候把技術產品化,決定了這些企業能否在市場上獲得成功。
“這樣的企業,也就是我們有能力去深入了解,也有能力去給公司帶來價值的企業。”陳恂。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下一個興奮點:消費連鎖及清潔技術? | 還原ETF期現套利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