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調控煤炭需求下降1億噸
時間:10-08-04 來源:世紀海翔
政策調控煤炭需求下降1億噸
16行業投資煤礦 產能過剩隱憂凸顯
與往年不同,今夏各地迎峰度夏壓力有所緩解,煤炭市場“旺季不旺”。
與會者均感覺到煤炭市場正在發生變化:秦皇島煤價下滑、企業拖欠款增加、煤場庫存增加、煤價上漲動力不足、市場由緊變松。
市場環境變化的背后,隱藏煤炭產業產能過剩的隱憂。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出席當天的論壇時反復提醒:“今年下半年煤炭供大于求的趨勢明顯,煤炭行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危險。煤炭企業要依據資源條件、區域環境容量、安全保障能力,合理確定產能目標和發展規劃。”
6月份或許是煤炭市場的分水嶺。在國家加快淘汰高耗能產業、推進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煤炭需求下滑,另一方面煤炭產能建設快速增長,煤炭行業過剩壓力加大。
從“煤荒”到“過剩”,中國煤炭市場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政策調控煤炭需求下降1億噸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進入6月以來,受煤炭下游行業產品產量增長趨緩的影響,煤炭市場需求增幅回落,供大于求的壓力加大。
電力、鋼材、建材、化工四大行業對煤炭的需求增幅放緩,其中鋼鐵行業對煤炭的需求量下降明顯。
“過去我國煤炭產業發展政策主要是保障供給,但在目前市場經濟體制和節能減排大政方針要求下,未來煤炭行業的發展不僅僅保障供給,還需要引導消費。從國家角度講,還需對能源消費進行調控。”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如此表述我國煤炭工業政策的變化。
從保供給到控制消費,煤炭消費量增長趨勢放緩。
長期以來,電力、冶金、建材和化工4個行業是主要的耗煤產業,共占總消費量的70%以上。而在今年5月份,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各地加大煉鐵、煉鋼、水泥等高耗能行業淘汰力度。間接降低了對煤炭的需求。有業內人士計算,在政府推動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目標下,煤炭需求量最少將下降1億噸。
在此政策影響之下,煤炭市場所發生的變化顯而易見。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高級顧問蘇立功介紹:“6月末,全國社會煤炭庫存2.04億噸,比年初增加3200萬噸,增長18.6%;其中,全國重點電廠存煤5780萬噸,比5月末增加823萬噸,增長16.6%,可耗用天數從年初最低的8天提高到18天。”
另有一個細節反映出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的跡象。今年前5個月,大型煤炭企業應收賬款達到1024億元,同比增加295億元,增長40%。“從以往的經驗看,貨款拖欠會引發資金鏈斷裂,是市場變化的先導。”一位煤炭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王顯政還分析了一些因素,他說:“下半年水電出力有望好于往年,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煤炭需求。此外,國外煤炭的大幅進口也對煤炭供應產生大幅沖擊。上半年全國煤炭進口8109萬噸,同比增加3356萬噸,增長70.6%。”
煤炭產能快速擴張
與消費需求下滑形成對比,國內煤炭產能建設飛速。
“近年來,全國煤炭產量和消費量以年均2億多噸的增量快速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2009年四年間,全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8685億元,煤炭產能建設大幅提高。”王顯政說。
截至2009年底,全國已取得采礦權的煤炭項目14423處,總產能36億噸/年。目前,全國在建煤礦項目7000個,總規模15億噸/年。
從近期全國各省區煤炭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情況看,各省區規劃到2015年煤炭總產量超過42億噸。而業內對2015年煤炭需求的普遍預計是40億噸,供應量將超過需求2億噸。
煤炭產量仍在增加。“除煤炭企業之外,電力、冶金等重點用煤行業開始大規模投資煤炭資源開發和兼并重組。”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高級顧問蘇立功說。
有統計顯示全國有16個行業在投資辦煤礦。截至2009年底,非煤央企投資煤礦133處,設計能力3.19億噸,原煤產量1.72億噸。在國家鼓勵煤電一體化的政策支持下,五大電力集團煤炭產能建設速度加快。華能集團計劃2010年煤炭產量超過6000萬噸;華電2015年煤礦各類煤礦產能將超過1億噸;中電投集團2010年的煤炭產量將達到7000萬噸;大唐電力規劃到2015年煤炭產能達1億噸;國電在收購內蒙古平莊煤業后,也將開展煤礦建設項目。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濮洪九預計,2015年五大電力集團控股和參股的各類煤礦總產能將超過過4億噸。
與此同時,晉陜蒙寧、新疆等煤炭大省產量正在呈井噴式增長。2009年,內蒙古煤炭產量增速為37%,陜西為33%,寧夏為30%,新疆為29%。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山西產量增加7221萬噸,增長27.15%。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計,今年全國煤炭產量將超過33億噸;山西和內蒙煤炭產量將達到7億噸,產量分別增加1億噸。
蘇立功說:“新建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運輸設施將陸續完工投入運營,西煤東送和北煤南運的運輸瓶頸逐步緩解,使西部煤炭開發積蓄的產能陸續釋放出來,煤炭產能過剩將轉化為煤炭產量過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8.5代線混戰:乘法效應還是雪崩效應 | 律師解密荷蘭傘狀控股避稅“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