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可能是唯一輸家
時間:10-08-13 來源:世紀海翔
陳曉可能是唯一輸家
在國美控制權爭奪白熱化之際,陳曉說的最狠的話就是:“黃光裕在中國的政治生命其實已經結束,但是他卻一直沒有看清楚,還在掙扎,這樣的結果絕對是魚會死,但網不會破!”然而,現在看來,陳曉顯然樂觀的有點太早。
不管黃光裕刑案的結果如何,有兩個事實恐怕是陳曉不得不面對的:其一,黃光裕家族是既是國美的創始人,也是目前仍然擁有重大事項否決權的第一大股東,而陳曉只是一個僅僅擁有國美1.47%股份的小股東;其二,盡管陳曉通過股權激勵等方式,策反了黃光裕的舊部,但很顯然,作為第一大股東的黃光裕家族,最終會通過股東會重新選任自己的代理人進入董事會。
很顯然,這場綜合情、理和法乃至商業倫理的控制權爭奪大戰,因為注入了太多的商業以外的因素而極其復雜,但最終結果其實只要撥開層層云霧稍加分析,卻并沒有表面顯示的那么復雜。在決戰之前,雙方都窮盡公司法律賦予的工具,在股東大會這個稍顯擁擠的平臺上進行最后的部署,但事實上,這場引人關注的戰局的勝利天平似乎已經在向黃光裕家族傾斜。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在
但隨即出現的事實卻給了外界一個假象:
但事實上,王俊洲成為國美的總裁恰恰成為戰局的轉折點,而引發這個轉折點的最根本原因是去年國美實施的股權激勵計劃,包括中心總監、副總監、管理層,以及各分公司和大區總經理等在內的105人獲得股權激勵,而國美董事會的五位執行董事陳曉、王俊洲、魏秋立、孫一丁、伍健華均得到了上千萬股的股權,其中最高股權的獲得者為總裁陳曉,股權為2200萬股;次為王俊洲,2000萬股。而在黃光裕時代,股權的獲得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而股權激勵的力量也在隨后驚人爆發:黃光裕的舊部王俊洲在雙方撕破臉之后公開站在陳曉一邊,表示,公司大股東的這一行為 “非常令人失望”,并給予陳曉以“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出色的、有感染力的領袖人物,他也是我值得信賴的同事和親密朋友”的最高褒獎。
而恰恰是這種舊部一邊倒的倒戈,引發了機構投資者的最大擔憂:當一個公司的控制權完全落入一個只擁有1.47%股權的職業經理人,而且公司董事會又一邊倒地支持這個職業經理人的時候,這個公司的治理結構對于股東利益和公司的長遠發展而言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其一,貝恩資本趕在特別股東大會之前實施“債轉股”計劃,進一步攤薄黃光裕的股權;其二,如果在未來的特別股東大會上,機構投資者最終選擇了陳曉;其三,如果董事會起訴黃光裕的訴訟最終獲得香港司法機構的支持。
那么,這意味著,陳曉和貝恩資本事實上將完成驅逐黃光裕家族的戰役,國美電器將成為一個由貝恩資本實際擁有控制權的外資企業,黃光裕家族如果落敗,不排除選擇轉讓公司的股權,與國美徹底決裂的選擇;而陳曉的勝利,也將在中國公司控制權爭奪中留下職業經理人戰勝第一大股東的經典案例,但這樣的案例,從長遠來看,恰好是國美最不應該選擇的選擇。
對于任何一個公司而言,擁有一個權力制衡,能夠體現絕大部分股東利益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公司長期發展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很顯然,陳曉的一邊倒勝利將徹底打破這種均衡,而且其策反王俊洲、魏秋立的行為更是開創了股東的代理人公然背叛大股東信托義務的惡劣先例,這樣見利忘義的執行董事,恐怕不會以所有股東的利益作為考量自己行為的第一選擇。基于這樣的邏輯,作為創始人的黃光裕家族贏得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的支持可能性大大提升,這樣的結果符合“保姆聽從主人”的商業倫理,也有利于公司政治游戲的均衡。
但國美要純粹回到黃光裕時代的可能也不大,最好的結果就是雙方通過和解,在陳曉出局這個對公司傷害最小的結果下,通過重組董事會,達成權力均衡,形成黃光裕家族與機構“共治”的局面。這樣,黃光裕家族即使沒有成為最后的贏家,但陳曉注定成為唯一的輸家。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全民PE熱催生PE狂人 | 電影市場處于井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