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市場處于井噴期
時間:10-08-13 來源:世紀海翔
電影市場處于井噴期
截至
除了電影本身的魅力之外,創造這項紀錄的基礎是銀幕數量,該片在4000多塊銀幕上映。事實上,今年中國銀幕總數剛剛超過5000達5300塊,上半年新增銀幕數約577塊,而去年全年增加銀幕不過626塊。當然,在同一檔期內沒有安排有競爭力的影片公映也是原因之一,這意味著票房具有壟斷利潤。
新紀錄暗示了中國的市場潛力。在有4萬多塊銀幕的美國,平均8000人擁有一塊,而中國60多萬人才能共享一張有效銀幕。從城市分布來看,中國300多個地級市2800多個縣級市,截至去年只有224座城市有票房紀錄。影院投資巨大以及稀缺性導致電影票價過高,在中國幾乎成為奢侈消費。
目前,蜂擁而入的資本競相投資影院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帶來可能,比如降低票價提高上座率。但是,風險在于,中國本土電影供給數量雖多,但最終能夠公映并具有市場效益的屈指可數。除了因為內容沒有分級制度導致審查困擾之外,在中國,電影還不是一種工業,仍處于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
例如,盡管華誼已經上市并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影視制作機構,但他的生產制作仍然原始,過于依靠簽約藝人或導演,而不是成熟的產業分工。一旦這些作為核心資產的藝人流失,會對公司造成很大影響。這與好萊塢截然不同,美國的電影公司一般只負責投資并銷售,電影由獨立制片人承擔,他拿到錢后去雇傭導演和藝人等,形成一個成熟的專業產業鏈條。
好的編劇、導演和演員在中國都是稀缺的資源,因此,華誼通過壟斷形式發展自己,這不僅具有風險,也不利于中國電影產業鏈條的成熟,降低行業專業化程度。并且,為了收益,中國電影過多的商業破壞性開發,比如植入式廣告或定制電影等,商業味過濃。過去,制片商總是抱怨盜版危害,但現在網絡版權收益暴漲,制片商應該將商業開發集中在后期衍生品,而不是電影內容。
事實上,對于國產電影保護即將結束,因為中國已經同意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裁決,于
據估計未來10年中國電影產業還有8-12倍的市場空間待挖掘,年復合增長25%左右。而且,電影行業集順周期和逆周期為一身,比如盡管深陷危機,好萊塢北美電影票房去年史無前例的達到了106.1億美元。轉型中的中國也應大力發展這一市場,這需要鼓勵行業更自由的創作以及扶持民間企業的投資。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陳曉可能是唯一輸家 | 489億超募資金“越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