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中性貨幣政策越快越好
時間:10-12-17 來源:世紀海翔
回歸中性貨幣政策越快越好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北大演講時詳細解釋了此前發表應對熱錢的“池子”。“池子”是指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包括不同板塊,一部分保證進出口支付使用,一部分供預備外資企業投資的分紅使用,還有一部分是熱錢進入時,進行100%對沖,使其在總量上不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于是,此前關于“池子”的種種想象慢慢散去。其時,周小川提出“池子”來控制熱錢的時候,一些市場人士根據其偏好來假設“池子”是何物。股市行家說“池子”是股市,讓熱錢流入股市,股市自然會飆升;債券人士說,“池子”是債市,讓熱錢分享利差;房市專家說,“池子”是房地產;還有“池子”是國際板的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他們的理解語境里面,“池子”等同于政府所能容忍的“泡沫”,看似“罩住”熱錢,其實是幻想“泡沫的吹大”。
對“池子”的想象其實比“池子”本身更有意思。“池子”之謎現在由央行行長揭開,只不過是央行常使用的對沖行為,熱錢總是會通過外匯流入的,變成外匯占款,然后這部分新增的、以人民幣表現的基礎貨幣則再由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工具或者央票工具來予以“對沖”,可以說,“池子”沒有任何新穎的含義。實際上,真正有趣的是關于“池子的想象學”。坦率地說,對“池子”的想象無疑是建立在一個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中的,在這個環境中,熱錢的流入是不可避免,熱錢流入或者管理層允許熱錢流入何種“標的物”,該“標的物”則具備無限的增值空間。所以,“池子論”引發如此廣泛的討論,它可能顯示整個市場已經高度認同泡沫的“被默認”,整個市場正在不斷猜測,在目前狀態下何種資產泡沫會被容忍。
所以,在“池子想象學”之下,有觀點否認貨幣超發是無力的。而且否認超發的理由是不能和美國M2/GDP做比較,因為美國是低儲蓄、直接融資發達,中國是高儲蓄、間接融資發達。那么,我們可以選取一個儲蓄率穩定、也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德國。中國可以和德國比較一下M2/GDP的比值,它們之間的差距亦是相當醒目。那些對于貨幣超發否定的觀點往往不是針對事件本身,而是用一些奇特方式來“證偽”—比如苛刻地定義“超發”的含義,認為它是計劃經濟下的語辭,而忽略了“超發”這一詞匯已經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實施了“語境下的轉化”。而且這種“證偽”跟普通民眾的感受沒有誤差,但這種誤差應當是小尺度的誤差,如果明顯感受物價飆升、資產價格飛漲,但貨幣超發被否認,這是非常奇怪的。
應該思考的是,依靠貨幣對沖是否可以完全消除熱錢對經濟的沖擊?這就好比一座城池里面混入(新增)兩個奸細,但又無法查出來,于是砍掉兩個老百姓的腦袋,完成人口的總量平衡。奸細是來刺探情報的,如果這座城池沒有秘密,那么他們沒有必要在這里。熱錢是來賺取資產泡沫和匯率升值的,作為一個經濟體,想要不受熱錢的干擾,就需要其政策函數能產生穩定預期,嚴守中性貨幣政策,并果斷抑制資產泡沫“升溫加熱”,糾正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導致的貿易失衡,并消除不斷強化的匯率升值預期。如能做到這些,那么熱錢就沒有必要不斷進入。可以參考一下德國的情況,即使過去經濟結構調整異常艱難,但他們從未用貨幣方式來“潤滑”。
一部分人對貨幣收縮、貨幣政策快速回到“中性狀態”非常抵制,他們的質疑是,“緊縮能迅速增加供應嗎?沒有供應怎么解決通脹?”這是一個不太明智的反駁。因為按照現在的資源配置方式,泡沫狀態的行業會不斷獲取資源(資本、土地和勞動力),從而使得農產品等下游弱勢部門因資源不足而變得短缺、生產萎縮,它們是因為不足而提價。如果貨幣收縮,意味著泡沫行業的資產價格下跌,資源會流出,進入價格依然很高的農產品部門,完成了新的資源合理配置。就像一個人吃了太多垃圾食物而健康出現問題,先要“吐故”,然后才能恢復,而不是繼續往嘴里塞不利于健康的食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3Q大戰續集:周鴻祎與馬化騰手中的牌 | 創新投資需要自律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