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真值500億?
時間:11-01-20 來源:世紀海翔
Facebook真值500億?
新年伊始,一則消息便震動了華爾街:金融大額高盛聯手俄羅斯數據天空技術公司向網絡新寵Facebook注資5億美元,并將后者的估值一夜間推升到了驚人的500億美元。
一時間,輿論嘩然。高盛染指Facebook是眼光獨具還是狡詐貪婪?Facebook怎么會值那么多錢?監管機構是否會容忍高盛這種近似于挑釁的行為?Facebook距離上市是不是已經不遠了?所有的問號歸結為一個問題:這次華爾街與硅谷的“強強聯手”,到底意味著什么?
Facebook的奇跡
作為網絡2.0時代的新王者,Facebook對于華爾街來說有著不言而喻的投資價值,因為這家年輕公司已經創造了許多“奇跡”。
成立短短6年多,Facebook在全球擁有注冊用戶已經超過5億;占據了美國互聯網流量的8.9%,超過谷歌的7.2%;在全球流量最大的前100網站中,超過一半的網站正在使用FacebookConnect社交平臺。
就在半個月前,Facebook被世界品牌實驗室評為2010年度“世界品牌500強”的首位,將IT行業的巨擘蘋果和微軟甩在了身后,其創始人馬克·朱克伯格更是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10年度人物。
然而,無論怎么講,對于一個年收入僅有20億美元,盈利微乎其微的私人公司來說,500億美元的估值似乎還是有些不堪重負,畢竟迄今美國只有120多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這一水平。
看好Facebook的人對這種比較嗤之以鼻,因為想像力空間巨大正是互聯網公司的特點。Google的市值目前超過2000億,而Facebook所創造的社交方式正在改變這個時代,為什么不能是他的四分之一?
但互聯網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這個行業從來不缺少“奇跡”,在沒有真金白銀地證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之前,想像的泡沫破起來也可能就是一瞬間。
按照一些業內人士的說法,Facebook的影響力目前確實不容忽視,然而網絡上的社交潮流完全無法預測。如果有一天一種新的潮流提供了一種不同的互動方式并得到了人們的認可,那么Facebook很有可能就成了“明日黃花”。
回想兩年前,默多克斥資5.8億美元買下MySpace,看好的也是他的巨大的社交發展空間,然而很快就被證明是一次不成功的投資。在Facebook和Twitter的擠壓下,MySpace的命運已經堪憂,誰能保證Facebook有一天不會落到相同境地?
可怕的市盈率
然而實事求是地講,給Facebook估值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
由于Facebook是一家私人公司,沒有向公眾披露其財務信息的義務,這讓試圖建立某種模型的人無從入手。而且對于這種高成長性的公司,其性質也決定了他的價值很難計算,因為其前景充滿了不確定性。
再在同行業中做一個橫向比較。按照Facebook目前500億美元的估值和分析師預計的4億多美元盈利計算,其市盈率已經超過了106倍,而谷歌的市盈率是25,蘋果是22,雅虎是21。
而按照平均每名用戶所產生的效益計算,一名谷歌用戶每年給公司帶來的收入是24美元,亞馬遜是189美元,雅虎是8美元,而Facebook僅有4美元。
此外,值得關注的是,Facebook的廣告模式,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谷歌的廣告模式那么健壯。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對Facebook趨之若鶩。有消息稱,高盛旗下的Goldman Sachs Capital Partners就拒絕了參與此次融資的機會,原因是認為Facebook的估值已經過高了。
高盛的如意算盤
根據媒體披露出來的協議,高盛此次不僅自掏腰包4.5億美元購買了Facebook大約0.8%的股份,而且還將成立一項總額為15億美元的特別基金,專門為其客戶投資Facebook。
然而,有資格在Facebook的交易中分的一杯羹的不是普通的客戶。高盛要求參與此次融資的客戶最低投資額為200萬美元,并且在2013年前不得將股票賣出。
顯然,高盛此次豪賭Facebook,除了看中有形的回報,還瞄準了很多無形的利益。
首先,高盛會向其有意認購Facebook股份的富豪客戶收取4%的認購費和5%的銷售費,簡單計算一下這就是1億美元以上的收入,更不要提如果Facebook的股價以后會漲得更高,高盛獲得的收益。而且,高盛還在說服Facebook擴大股票銷售的規模,盤子越大,高盛得到的也就更多。
其次,高盛借助參股Facebook,與其建立了你中有我的緊密關系,這為以后成為Facebook IPO的承銷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可能進一步獲得因Facebook上市而成為億萬富翁的資產管理業務,從中得到的收入遠遠要比之前獲得的手續費要多得多。
另外,高盛建立起來了一個和社交網絡公司合作的成功形象,這為其今后爭取來自這一新興但廣闊領域的客戶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盛在此次基金認購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制造出一種稀缺的印象,先是讓其客戶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決定是否投資,之后還因需求“極其旺盛”而不得不提前結束認購,這無疑激起了更多人的參與欲望,為今后的更多類似融資做好了鋪墊。同時,高盛此次也讓一些潛在的客戶看到,成為高盛的客戶意味著你有機會參與一些別人想要而拿不到的交易,從而增加了高盛品牌的吸引力。
難怪業內人士會開玩笑說,這次高盛留給華爾街同行的,又只剩“羨慕嫉妒恨”了。
“對SEC赤裸裸的嘲笑”
除了在估值上的泡沫之爭外,高盛注資Facebook之所以如此引發關注,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高盛的做法有挑戰監管規則,鉆法律空子的嫌疑。而金融市場上的新變化也讓人開始質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立法是不是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
爭論的焦點之一是:Facebook在實質上是否已經成為了一家游離在監管之外的“上市公司”?
按照美國證交會1964年通過的私人持股公司信息披露規定,如果某家公司持有特定類型股票的股東數量達500人或以上,那么這家公司必須公開披露某些財務信息,以保護投資者。
而根據Facebook的說法,截至2010年底,Facebook的投資者包括現在及以前的員工、風險投資公司和私人投資者,每類股票的人數均不超過500。,截至2010年底,Facebook的投資者包括現在及以前的員工、風險投資公司和私人投資者,每類股票的人數均不超過500。
隨著高盛此次特別投資工具的建立,將會有上千個投資者通過這一基金投資Facebook,但從技術上講股東只有高盛一個。
這種做法并不是沒有先例,一些小型的經紀公司近幾年來通過類似的手段從私人網絡公司中獲得了不少利益,然而,像高盛這樣大張旗鼓地挑戰規則的紅線,還是第一次。
有人把高盛與Facebook的這次交易稱作是“對證交會赤裸裸的嘲笑”,僅需要在操作上拐一個彎,高盛就可以讓踏踏實實地為自己和客戶獲取利益,而不用擔心違反證交會的規定。而Facebook更是樂見其成,一邊獲得了擴大發展的資金,另一邊繼續享受私人公司無需信息披露的特權
在一片質疑聲中,證交會對私人公司二級市場的交易展開了調查,開始考慮原來用于劃分私人公司和上市公司的“500人”紅線是否需要重新加以清晰界定。但分析人士稱,把高盛的客戶算作獨立股東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從法律上講,高盛的做法無懈可擊。況且,目前很多風投基金也是有多個投資者組成。
又是高盛笑到最后?
爭論焦點之二是:高盛投資Facebook的4.5億美元來自其資產負債表,這是否違反了去年夏天剛剛簽署的《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金融保護法》中有關投資銀行自營交易規定的“沃爾克規則”?
從這一法律制定的精神來看,是要限制大銀行的此類風險投資活動的。道理十分簡單,如果一家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關鍵時刻必須要用納稅人的錢救助,那么他就不應該從事這種風險極大的投機活動。
而且,如果高盛一邊作為股票投資的代理人,一邊投入自有資金做股東,這里面天然的利益沖突就會成為“保爾森案件”重演的沃土。
但是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有些無從談起,因為盡管由奧巴馬政府所主導的“史上最嚴苛金融監管法案”已經通過了半年,但是所謂的“沃克爾規則”仍有多項具體細節需要在今后的兩年時間內制定,也就是說很多法規現在還沒有足夠的執行力。
而且,“沃克爾規則”也有漏洞,因為其限制的自營交易主要指的是“短期交易”,而不是像買賣股票、公司以及資產這種所謂的“長期交易”。
無論如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一次華爾街與監管機構的斗法,勝者可能還是高盛。但有一點需要提出的是,如果高盛Facebook這樣做了,后面還有多少效仿者呢?看來,是需要監管者費些心思的時候了。
摘自—新浪博客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英雄要問出處 | 陳九霖回國這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