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I權重調整無助于降低通脹預期
時間:11-02-16 來源:世紀海翔
CPI權重調整無助于降低通脹預期
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4.9%,遠遠低于此前一些機構與學者的預期。此次CPI統計,統計局調整了權數構成和對比基數,其中居住提高4.22個百分點,而食品降低2.21個百分點等,相關負責人表示,權數調整不存在拉低CPI的情況。
在一個通脹上升周期進程之中,改變CPI權數的做法可能給市場帶來更多困惑,即使在技術上或許更為客觀的反映現實,但市場在失去慣有的參照體系之后可能不太適應,何況民間對于當前時機下權數調整的目的存在疑問,從而影響新數據的接受度。事實上,此前的CPI的居住類、教育類權重偏低,而食品類在CPI中占比較大,權數調整是正常的、科學的。
在中國,物價波動引起的預期其實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每月發布的CPI數據由于能夠影響到央行的貨幣政策而受到資本市場與投資者的重視,比如1月數據公布前中國A股市場因獲悉CPI權數調整而出現大漲局面。另一部分,是普通百姓感受到的生活中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脹預期,這種局部的上漲可能不會反映在CPI中,但會改變公眾的投資與消費行為,他們更重視感受而非數據。
中國物價在去年以來呈現逐級上漲的趨勢,而在全球金融危機中沒有受到沖擊的新興市場國家也普遍出現了通脹的局面。因此,此次通脹是由國內外多重因素造成,根本原國是中國依賴廉價的貨幣政策進行投資拉動的發展模式,經過日積月累,尤其是在應對危機中再次投放了過多的貨幣資源后,貨幣過多而產能又過剩,出現了價格上漲。此外,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影響了糧食產量以及美元政策導致的流動性向新興市場轉移也制造了外部因素,所以,貨幣增發、人口紅利結束、糧食短缺以及美元貶值等成為此次通脹動力。
日益攀升的CPI對利率政策提出挑戰,如果貨幣政策以通脹為目標,則不太適合中國的現實,因為中國的貨幣政策一直是適應性的,除了穩定物價之外,還要確保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穩定,持續加息可能對政府的經濟增長目標構成壓力。但是,如果任由負利率存在,則會強化民眾的通脹預期,刺激儲蓄轉移,吹大資產泡沫。因此,通過限價或供給干預等行政措施可能成為調控通脹的主要手段,通過控制CPI而穩定金融政策。
由于目前中國北方小麥主產區出現嚴重干旱,全球因氣候災難頻發也存在糧食減產的預期,中國農產品價格可能會繼續上漲,尤其是政府已經宣布提高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因此,食品在CPI權重減少,未來CPI水平相對此前可能會出現些微的拉低現象,而提高的居住類權重則因為政策持續的打壓地產,地產價格與房租上漲可能性較小,這會減輕利率政策的壓力,從而意味著此輪貨幣緊縮周期或許提前結束。
但中國由于發展模式積累下來的通脹壓力不會消失,甚至可能越來越大。因為CPI統計數據并不會對公眾的投資或消費構成直接影響,公眾的通脹預期來自現實物價與工資上漲,由于人工價格大漲,服務業價格隨時可能大幅增加人們的生活支出。其次,各地設定了過高的增長目標、投資計劃以及主流媒體對持續增長的樂觀報道,都影響了公眾的心理,在通脹以及經濟增長預期同樣強烈的情況下,如果貨幣政策不大幅收緊,只會鼓勵公眾進行各種資產投資。因此,控制公眾通脹預期還要從增長預期著手,適當降低GDP增長目標,尤其是制止地方政府的大躍進。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諾基亞的情人劫 | 須冷靜看待“中國超越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