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企不存在奇跡
時間:11-03-08 來源:世紀海翔
國企不存在奇跡
收益主要來自政府的隱性補貼
國有企業由于其龐大的資產規模、豐厚的利潤數字,并且把持著所有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使之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石油、電信、金融等大型國企,在規模上都曾一度直逼世界第一,比肩歐美各大產業巨頭。
國企一系列神話式的利潤增長背后,到底有著怎樣的真相?
無獨有偶,近期得出類似結論的不單單是民間性質的天則經濟研究所。全國政協委員高明華在正在召開的政協會議上也提交了《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的報告,稱“國企的資產擴張和賬面利潤主要來自于稅收、信貸、資源租等隱性補貼,2001年到2008年間這三項補貼總計高達6萬億元,而同期國企的利潤總和只有4.9萬億元”。
相信上述兩份報告的計算結論會讓所有民眾大跌眼鏡。這意味著近十年的國企改革后表面上看起來早已經市場化、集團化,并且已經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的國企,不過是被這系列看起來“時髦”的制度所掩蓋,其本質依然是我們熟悉的十年前的那個國企。
國企能有今天的表面光鮮,是建立在巨額財政補貼、低融資成本和土地及資源租金等政策優惠,和國進民退愈演愈烈這一大的產業環境中取得的。如果刨除這兩大背景,國企奇跡還能存在嗎?最明顯的例子是,2003年四大行剝離了數萬億元的不良資產,兩年后國有銀行紛紛改頭換面,財務報表出奇好看,這是典型的政策紅利。
過去十年,中國經濟規模翻了兩番,國企功不可沒。但是,與此同步的是貨幣信貸的急速擴張。尤其是金融危機之后,銀行系統過大的信貸增量,國企匪夷所思地進入民企領地。而天量信貸的大部分依然是被國企獲得。就連地方政府都能夠為國企擔保,動輒讓銀行安排數億、數十億的貸款。
之所以近幾年新增貸款年年維持高增長,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國企能夠輕易地獲得低利率的信貸支持。與之對應的則是中小企業普遍遭遇融資難,產業生存空間小,不得不放棄實業,民間資本只能以熱錢的形式游離于資產市場。
國企重新擴張,我們找不到任何一點學理和實證意義上的理由,無論是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還是龐羅斯巴德、熊彼特等領銜的奧地利學派,都早已經建構了企業理論的全部框架,來論證國有企業的低效率和種種弊端。但是國企兇猛、民企萎縮卻成為當前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故事。固然2005年和2010年,相繼出臺了新舊“36條”來促進民資的發展,但是至今更多的是停留在紙面,現實當中民企依然十分艱難。
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各界幾乎一廂情愿地認為,只要實施了股份制改造,建立董事會制度,讓國外資本帶來先進的管理技術,我們就能極大程度地提升國有企來的效率。如今的現實告訴我們,國企無奇跡,低下的資源配置效率、高昂的行政成本、無孔不入的尋租正在吞噬著改革奇跡的成果。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以各級政府為主導,通過直接控制的國有壟斷企業和地方融資平臺,不但使經濟效率降低,而且使腐敗孳生,民怨沸騰”。
如果接下來中國經濟不能打破國企的行政壟斷,取消無償或低價耗費國有資源的特權,建立起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國有企業的行為,那么我們極有可能會再迎來一場國企危機。當信貸泡沫不得不結束的時候,銀行系統的改革也面臨考驗。一切的故事或許都將從頭再來。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2011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 喬布斯:不散的宴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