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首例人民幣IPO為何不火?
時間:11-04-22 來源:世紀海翔
香港首例人民幣IPO為何不火?
香港首宗以人民幣計價的首次公開發行(IPO)籌得資金104.8億元人民幣(合16億美元),蔚為可觀。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投資者的需求出人意料地低迷。參與了匯賢(Hui Xian)招股工作的人士,把需求低于預期的原因,歸咎于近期歐洲債務問題導致的全球市場震蕩。
但是,這只今年最受熱議的股票交易之一之所以沒有宣傳的那么火爆,或許還有以下幾點原因:
1 估值
按照匯賢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的定價,其收益率估計為4.26%,雖然遠高于香港各銀行提供的0.5%的人民幣銀行存款利率,但低于以港元計價的其他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5.5%的平均收益率。
2 流動性風險
投資者擔心,李嘉誠旗下的匯賢在4月29日下周五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后,可能會遭遇流動性不佳的問題。香港的人民幣存款池如今達到了可觀的水平,約為4080億元人民幣(合620億美元),但沒人確切知道這是否足以支撐活躍的股票交易。一些投資者之所以不愿認購,就是擔心以后在二級市場上難以轉手。
香港獨立股評家大衛·韋伯(David Webb)表示:“沒人想當小白鼠。”
3 資產風險
匯賢完全依托于一項資產:位于北京市中心、集購物中心與酒店于一身的東方廣場。匯賢并不直接擁有東方廣場,而是承租了該物業,租期為38年——期滿時其現金流將變為零。
4 保證金的融資成本高昂
據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刊物IFR報道,匯賢IPO的保證金融資成本高于平常水平——為彌補將港元兌換成人民幣所帶來的額外成本,券商要收取大約2%的年息,而平常不到1%。
5 對人民幣的抗拒心理
投資者一直熱衷持有人民幣存款或固定收益產品,希望從廣泛預期的人民幣對美元的升值中獲益。但用人民幣買股票的理由則不那么讓人信服。
韋伯表示:“人們很可能看不出買賣這種人民幣產品的真正意義何在,因為他們能夠買到以港元計價的同等投資產品,包括一些在內地有投資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
綜上所述,上百億元人民幣的交易得以完成或許已經算得上勝利。等下周五這只新股開始交易后,那些選擇回避的投資者將可印證自己的擔憂是否有道理。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以利率匯率市場化應對通脹升級 | 書評:谷歌的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