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評:谷歌的雄心
時間:11-04-22 來源:世紀海翔
書評:谷歌的雄心
日常商業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復雜動機與對峙,其他創業者為生存和養家糊口而進行的種種掙扎,都是遠處的回響。
正如書名《走進谷歌》所暗示的那樣,史蒂芬·列維從泡泡內部的視角,全面記述了這家搜索公司最初十來年的歷史脈絡。因此,對于我們了解世界上最具影響力互聯網公司背后的人物是如何運作的,本書提供了有益的啟蒙。
但這也讓本書成為一本令人失望的讀物:書中基本上沒有其他觀點,無法和谷歌通常陳腐的視角形成對比,或是挑戰谷歌創始人的勃勃雄心及種種設想。
谷歌的早期歷史在其他幾本書中也有過記述,但都沒有本書這么詳盡。作為《連線》(Wired)雜志的高級編輯,列維獲得了廣泛的訪問權,并在書中得到了體現。列維筆下的人物陣容更為龐大,而不局限于天資聰穎的創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拉里·佩奇(Larry Page),以及最終于本月初去職的光頭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鑒于互聯網時代加快的節奏,谷歌早年的歲月感覺就像久遠的歷史,許多奇聞軼事人們已耳熟能詳。你或許聽說過(也可能沒有),布林和佩奇如何拋開了私人助手和日歷,更愿意聽憑一時的興致帶他們匆匆走過一個個雜亂無章的日子;或是他們如何解散了整整一個管理層,將工程師們從各種限制中解放出來。但這些故事如今感覺已經很老,無法帶來新鮮感了。
本書寫了近三分之二,才冒出了一個來自谷歌總部Googleplex以外的強有力觀點。書中寫道,據報道,盡管蘋果(Apple)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力邀施密特加盟蘋果董事會,但當他得知谷歌(Goolge)將以自身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與iPpone展開較量時,還是大發雷霆。
喬布斯用短短的幾個字駁斥了谷歌“不作惡”的座右銘:“胡說八道”。這正是其他許多曾與谷歌發生摩擦的競爭對手多年來的感受,只是這里聽不到他們的聲音。
相反,由于把“為全球信息建立索引,將公司的影響力擴展到更多行業”確立為自己不懈的使命,谷歌人輕而易舉地把自己的越界行為和錯誤拋在了后面——比如推出Gmail招致的侵犯隱私的批評,或者進入新市場與前盟友競爭而產生的背信棄義感。
寫到谷歌與圖書出版商展開談判,計劃推出一項商業服務,銷售其圖書的電子版本時,列維含蓄地指出,該公司沒有“以坦率的方式”和假定的新合作伙伴打交道。事實上,谷歌已經在悄悄地對大學圖書館的海量藏書進行數字化——事情曝光后,圖書出版行業憤怒地提起了集體訴訟。正如一位谷歌人(毫無誠意地)所說的那樣:“我們知道這會是一個問題。但是谷歌不會提前披露這些事情。永遠也不會。”
在這次及許多其他事件中,谷歌雖然跌到了,可很快又站了起來。他們對自身追求的合理分析鼓舞著他們繼續前行,只是在自我懷疑、甚或是對潛在陷阱進行嚴肅的法律分析方面有所欠缺。
盡管列維保持了平衡感,偶爾也會取笑谷歌創始人和高管們有時傲慢而狂妄的做事方式,但書中的內容很少會讓人對谷歌產生負面印象。或許正因為此,那些會對谷歌造成負面影響的故事才會擁有如此出人意料的力量。
其中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施密特的助手指示一位下屬員工從搜索結果中刪去一條有關這位時任CEO政治獻金的信息。在所有信息都具有平等訪問權、只有萬能的算法才能決定哪些內容該展示哪些內容該隱藏的谷歌世界里,這絕對是不端行為。
這位員工深感震驚,只好向如今身為Facebook二把手的高管謝樂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求助。兩人一同來到施密特的辦公室,向施密特說明,他吩咐去做的事情違背了公司最珍視的信仰。
在書中的最后幾章,《走進谷歌》講述了谷歌如何努力跟上世人對于在線隱私不斷變化而且經常相互矛盾的期望,中國問題帶給它的苦悶,以及追趕Facebook的內部努力。這幾章不再局限于記述歷史,而是對谷歌進行了更深入細微的刻畫。
志在高遠的佩奇本月初接過CEO一職,這也適時地提醒了我們,谷歌未來一定會大踏步前進——抑或張狂地四面出擊。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香港首例人民幣IPO為何不火? | 不作惡能賺錢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