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互投毒”
時間:11-04-29 來源:世紀海翔
“相互投毒”
一
自雙匯“瘦肉精”事件始,中國食品安全陷入了接連不斷的丑聞中。染色饅頭、牛肉膏、毒生姜、毒血旺、獸藥豆芽、墨汁粉條、農藥臘肉,在一場又一場的執法和暗訪中走向前臺。昨天重慶傳來最新消息,當地警方查獲2.6萬多公斤三聚氰胺含量超標奶粉。這些“問題奶粉”從內蒙古輾轉而來,歷經數千公里跋涉后,原本將制成兒童喜愛的冰糕售賣。輿論感嘆,中國進入了一個“相互投毒”的惡性循環中,官員失職、民風淪喪。
從總理、副總理,再到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負有監管之責的中國官員在過去兩周里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講話。溫家寶14日以“道德滑坡”概括之,李克強22日要求下屬“重典治亂”、“讓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價”,而據新華社通稿,昨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做出承諾,在今年年底前給所有食品經營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從這十天來發表的報道和評論來看,在要求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都具備“道德血液”方面,《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央視并不比都市報落后。中共中央機關報昨日發問“四個‘大蓋帽’為何管不了一棵豆芽菜?”、“標準不清,問題說得明白嗎?”以及“十倍罰款能否擋住暴利誘惑?”,今天又推出系列報道“追問食品安全”。開欄第一問即是“標準究竟低不低”。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長
正如《人民日報》起文所述,陳所長的這段有關“標準”的回答有一段新聞背景。今年4月,有英國媒體引述科研報告稱,某些歐洲知名品牌嬰兒食品中的重金屬含量高于母乳,而后,發行量巨大的《揚子晚報》在4月13日刊出報道《雀巢否認米粉含砷,是因在華標準“寬”幾百倍?》,一些家長出面質疑雀巢在國內和國外實行兩套標準。該報道廣獲轉載。
但兩天之后,新華社發出的一篇稿件為“標準”之爭火上澆油。此文正以“雀巢嬰幼兒米粉事件”等為例,稱中國消費者對食品的海內外“雙重”標準產生困惑,并引數據“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8%,內銷食品合格率在90%左右”。這篇新華社重點稿件自然落地無數,多有機關報、都市報重點刊發,那些對官方通報心存狐疑的評論員更是集體出動,以此為據,斥責中國食品安全標準滯后,“傷害國人心靈”(《京華時報》),“是公民權利被裹脅的丑聞”(《中國經濟時報》)。
又過了兩天后,衛生部發起反擊。根據多家報章于22日刊載的稿件,該部官員以“有媒體報道”來避免與新華社直接對質,然后強調“對不同國家標準的比較,應當全面、客觀,不應僅以個別標準或個別指標進行比較。”同一日,這個在食品安全方面負有主責的部門還宣布,匯總發布敵敵畏等47種食品非法添加物名單。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當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達到人人自危的程度后,即使一些因李莊案而對重慶警方心存惡評的人,昨天也開始在微博上向王立軍局長表達贊許。據《重慶晚報》等昨日報道,重慶將在一個月后在全國率先出臺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警方宣布“像打黑除惡一樣打好食品藥品犯罪專項攻堅戰!”
報紙編輯此番亦是再次表達了要求官員垂范的態度,配發評論,在感嘆“不得不‘仰仗’警方的強勢介入和嚴刑峻法的伺候”之后,強調“黑心商販要嚴打,官員失責也要嚴查。”
在湖南,警方已經“強勢介入”。據央視昨日報道,“湖南警方破獲制售瘦肉精案,產品銷往16個省市”。
二
食品安全全民危機,中國乳業怎能置身事外。陜西榆林大批小學生飲用蒙牛牛奶“集體中毒”后,對此事官方通報的質疑聲不斷響起。中國乳協副理事長牟靜君的提出的“情緒干擾”說,成功地替換中石化“蘿卜門”,成為網民調侃、解構的對象。
《廣州日報》允許評論者就此嘲笑“‘磚家’是怎么煉成的”:“專家把‘食物中毒’說成是‘乳糖不耐癥’,喝奶喝得腹瀉是情緒‘干擾與傳染’的結果,恕我等蕓蕓眾生智識淺薄,實在無力理解這種‘超凡脫俗’的理論建樹。”作者引用早前一份聲稱近六成公眾不再信任專家學者的調查報告,嘆息“專家拜倒在了權力和金錢的石榴裙下”:“此時,除了拍上一塊“板磚”,你還有第二個反應嗎?”
《京華時報》行文懇切,承認“群體性心因性反應”在一般意義上也許是合理的,但更呼吁“徹底排查”:“現代科技這么發達,相信一定能找到原因。如果不了了之,以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類的理由而告結束,不僅各方難以接受,也是對學生健康的不負責任。”
不過,蒙牛現在更需要提防的輿論攻勢并非來自陜西榆林,而是香港。昨日微博熱傳一段內容,顯示蒙牛在內地與香港市場銷售的產品存在差異。蒙牛高管在2008年的一場發布會上稱“我們發到香港的產品和出口的產品是一樣的,保證比內地(大陸)的產品質量更好、更安全”。
于是,蒙牛大有取代雙匯、成為人人喊打對象的趨勢。據鳳凰網今晨引述蒙牛官網,這家乳業巨頭否認在港所售產品品質好于大陸:“時任蒙牛CFO的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匯率應是抗通脹“主戰場” | 漂流的日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