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幫馬云走出“孤島困境”
時間:11-06-20 來源:世紀海翔
幫馬云走出“孤島困境”
馬云與支付寶事件,再次讓中國企業的契約精神這個話題成為焦點。著名傳媒人胡舒立撰文稱,馬云對此反應強烈,通過短信與其激辯。在真相尚未大白天下之前,判斷孰非為時尚早,但對于契約精神的討論,對于成長中的中國商業界而言,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自愿交易的基礎之上的,商業契約和市場規則在很大程度上規范了人們的交易行為和經濟活動,可以說是法治精神的社會載體。因此從本質上說,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之魂。沒有契約精神和商業誠信,就不會有發達的市場經濟。
但是,市場復雜之處在于,是否遵守契約,很多時候不是一道簡單的是非題,有時候這道可能非常復雜,甚至非常殘酷。例如,著名的孤島困境。被困在孤島上的幾個人,是否有權利以殺死其中一個同伴為代價,換取自己生存的可能性。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他必然違反了某種契約(比如法律上的),如果不這樣做,他將會失去生命。
對于中國公司來說,并非每一次選擇都那么極端,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和自己草莽時代的慣性作斗爭。漠視規則、沖破藩籬一度成為許多中國公司成功的原因,以至當市場的發展要求公司進化到尊重規則、遵守契約的時候,很多公司發現自己竟無力掙脫野性—就像發生在宗慶后和娃哈哈身上的故事那樣。娃哈哈勝利了,但中國的公司卻失敗了,這一事件給中國市場上空留下的陰霾至今沒有消散。正是因為有了娃哈哈的先例,當支付寶事件出現時,契約精神這個話題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馬云的選擇之所以如此受人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它事關數百億資產的紛爭,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家在中國有符號意義的公司,阿里巴巴的成就代表了中國商業文明的某種高度,所以他的選擇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并且很有可能成為西方世界看待中國市場文明程度的參照。這就是所謂高處不勝寒,馬云困在了一個自己建立的孤島之中,雖然我們并不了解事情的全貌,但馬云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他是要違背某種契約而成全自己的商業理想,還是要尊重契約但讓自己的公司身涉險境?這就是馬云的孤島困境,無論怎么選,他都將背負沉重的包袱。無論哪種結果,他都“傷不起”。
也許這件事情還有更為復雜的背景,以及符合商業陰謀論的下腳料,但馬云和支付寶面臨的形勢是顯而易見的。正如吳曉波所言(請參看本期商業評論“夾縫中的博弈”一文),馬云正在進行一場夾縫中的博弈,“左邊是一批國有的商業銀行,對支付寶已經不止一次上萬言書質疑其合法性,而另一邊就是雅虎、軟銀等國際資本”。這么說并非贊同馬云的做法,但正如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美國應放棄金融魔術幻想 | 低利率累積天量外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