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流動性可能出現更大的“流動性危機”
時間:11-07-29 來源:世紀海翔
創造流動性可能出現更大的“流動性危機”
近日,工信部發言人表示,沒有出現中小企業扎堆倒閉或者倒閉如潮的情況,不過工信部發言人承認,一些企業在流動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
無法否認的是,2011年整體環境是流動性極為泛濫,這跟2008年下半年有著很大的不同,即使在整體流動性如此充沛的情況下,依然發生了“比較明顯”的局部流動性不足,這是令人訝然的。雖然很多學者用“結構性”一詞來“解釋”,但是檢視他們的歷史發言,顯然他們以前是沒有想到這一局面的。
一些國家以印鈔為主要方式的經濟拯救,其直接目標對準的是“流動性危機”,但事實反而佐證了印鈔并沒有化解流動性危機,相反,流動性危機不斷出現。于是,我們的推論是:紙幣“印得越多”,流動性危機就會越厲害。
理解這個推論的邏輯自然是關鍵。銀行認為某個房地產老板有問題,銀行貸款質量堪憂,那么銀行就會審慎對待他,這個老板的信用出現問題了,這是信用危機,如果這時候相關部門塞錢給銀行,指定要求銀行貸款給該老板,或者對該老板直接擔保,那么就緩解了信用危機,這就是很多國家政府2008年“大救市”中做的事情。塞錢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流動性的過程。而流動性危機意味著該老板的資產或者造的房子沒有問題,但當他拿出來變現的時候,發現變現不了,市場上沒有足夠的錢來支撐這個資產價格,除非該資產不斷打折降價。流動性是關于資產變現的指標。
經濟學最重要的是4個概念:競爭、交易、邊際、均衡。而真正帶有深入分析感的概念就是“邊際”,很多時候,幾乎是邊際決定一切,例如價格就是邊際的供需決定的。以股市為例,股票市值越高,支持股票日常交易的流動性就越大,這個就是邊際的概念,如果資產很多價格很高,但現金很少,那么就會存在流動性危機,這時候慣用的做法是繼續塞錢,彌補流動性不足。
我們以美國為例。美國次貸危機發生流動性不足,美聯儲不斷朝經濟注入流動性,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情況,美國的M1的增長量是非常微弱的,但美國的實際資產值瘋狂飆升(尤其是股市)。現在美國的M1(現金+活期)只有大約1.9萬億美元,但計算最主要的美國社會資產:證券資產為13.4萬億;政府和商業債務為36萬億;商業地產為6.5萬億;住宅房地產為20萬億,那么總價值大約為75.9萬億美元,也就是說,1.9萬億的M1對應的是將近40倍的社會總資產。這是高度脆弱的邊際流動性支撐,不在次貸危機前之下。
我們的推論顯示了“流動性的悖論”。政府發現一些金融企業倒閉,向全社會注入流動性,化解了這些金融企業的流動性危機,它并未穩固邊際流動性,這些注入經濟的貨幣提高了資產價格,這又要求更大的邊際流動性來滿足高價格資產的變現便利。這是一個“死”循環,制造流動性泛濫的過程就是創造未來流動性危機的過程。
這些泛濫的創造出來的流動性的命運是什么呢?在邊際流動性“脆弱化”下,它們的命運就是“被消滅”。我們以股市打比方,在大力注入貨幣下,狂熱的交易日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將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么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這是杠桿即資產價格膨脹程度與貨幣量增長的比值。接著,縮水的機制也是一樣,10%的股票狂跌,那么其他90%的未交易股票也分享悲傷,這些流動性去哪里呢?它們就是無端端出現,然后最終被“消滅”。如幻如影如夢如電。這證明了,增加流動性的政策工具不應該再繼續下去,反而應該下決心努力緊縮,以令經濟機體盡快正常化。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金融管制下的致命扭曲 | 伊伊,等你長大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