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管制下的致命扭曲
時間:11-07-29 來源:世紀海翔
金融管制下的致命扭曲
加劇通脹與不良資產泡沫
據WIND統計截止
坦率地說,國內金融市場這種典型的二元特征導致資金價格嚴重扭曲。即正規金融市場受利率管制和信貸額度管制等影響,使銀行和國企享受到了管制下的低利率;中小企業只能被迫進入民間融資市場接受高成本等苛刻的融資條件。
銀行和國企等能夠享受廉價的儲蓄資源,正是基于銀行儲蓄者和民企高成本融資所帶來的補貼或轉移支付。在嚴格的金融管制下,居民的投資渠道有限而不得不把其儲蓄資源存入銀行,為銀行向國企等提供廉價貸款提供支持;但儲蓄者也僅為銀行和國企提供了部分補貼,還有一部分補貼則將由中小企業來承擔。即當前民間市場的高利率,既與民間市場缺乏法律保護和中小企業風險敞口大有關,同時更是當前高通脹的貼現。
長期以來,政府和國企的投資并非完全基于經濟可行性,銀行和國企本身所固存的預算軟約束導致了大量的儲蓄資源配置并投資于孳息率較低的鐵公基等資本品領域。大量儲蓄資源投資于低效的基建項目雖帶來了GDP的快速增長,但卻并不能推動經濟的增長,因為這種資源投入性的資本品投資只是改變了資源的存在形式,這些資本品真正要產生經濟增加值需要這些資本品本身的孳息能力。顯然,大量資金投入到這些經濟績效較差的領域并導致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無法有效轉化為存量資本品,導致資源浪費。
最終,大量通過正規金融系統配置的低效投資演變成通脹,推高民間市場融資成本。即一方面是政府和國企在投資中與民企競爭資源,從而提高要素資源價格(即通脹),并增加民企的運營成本和經營風險,變相提高融資成本;另一方面盈利效率較低的政府和國企投資項目不論是在虧損中運營還是不良資產化,要么需通過在金融系統借新還舊的流動性支持,要么不良資產變相貨幣化,最終導致通脹,并反映到民間融資市場,推高民間利率,為中小企業所承擔。
毫無疑問,銀行系統能否借助利率和信貸管制為政府和國企籌集廉價資金,取決于居民和民企等對通脹和民間市場高利率的承載能力。殊不知,在通脹高企下,若私人部門不再愿意以負收益為正規金融機構提供存款,那么正規金融機構面臨的不僅是流動性風險,還有政府和國企給銀行等帶來的支付風險。整個經濟系統化解政府和國企低效投資的能力就將更多依賴于通脹。這最終將致使正規金融市場面臨被邊緣化之風險。如當前通脹正加劇銀行系統的金融脫媒風險,導致銀行吸儲成本高企和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風險突出,降低了銀行的可貸資源。盡管金融機構確實可通過央行的再貼現和再貸款解決流動性問題,但這將加劇經濟滯脹風險,從而引發更多風險隱患。
由此可見,當前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并非單純地把其納入正規金融市場服務體系之中,抑或在現在金融管制不變下成立中小金融機構就可以解決,而是要從根本上消除金融管制,推進金融市場化改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假如美國國債違約 | 創造流動性可能出現更大的“流動性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