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結時代的危險傾向
時間:11-09-2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糾結時代的危險傾向
最近盛行中美物價比較,有人驚呼美國物價比中國便宜,也有專家出來解釋原由。比來比去,大家似乎都忘記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中國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美國則是全球最發達的富國之一。不知道從何時起,美國都成了中國的比較對象?這多少說明了人們對于生活水平、工資收入有著較高的期許,眼睛都盯著西方發達國家。
可是,當提及醫療、教育、住房制度時,有些人又喜歡回頭看,追憶改革開放之前公費大包大攬的“盛況”。盡管有點頭腦的人都知道,這種回憶本身極不靠譜,當年公費醫療、教育、住房的實質是“高度短缺、低質服務”,即:價格確實很低,但供應量很小,服務水平很差。由于中國人口多、人均收入較低,農村社會福利欠賬非常龐大,目前如果走回老路,財政肯定不堪重負。就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支付不起這些費用,被“福利社會”搞得債務劇增,引發了“歐債危機”。要知道,希臘目前的人均財政收入大約是中國的5倍,人均GDP高達2萬多美元。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加大財政投入,逐步將福利水平提上去,卻不能放棄市場化改革方向,否則將遺禍子孫。
一些民眾對市場化改革有意見,覺得那樣意味著價格更貴。問題在于,醫療、教育、住房它們先天就是不可能便宜的東西,最終都得有人買單。醫療、教育是資本密集、人才密集的領域,住房是可供投資的耐用品。要想享受較高水平的醫療、教育、住房,就必須有較高資金投入來支撐,古今中外皆然。你要么交錢給私人企業,要么向政府納稅、交納社會保險、給醫生紅包、交擇校費或贊助費。兩者相比,很難斷言哪一個更便宜,但可以肯定的是前者性價比更高,后者會有更高的行政成本、更多的跑冒滴漏、更為普遍的灰色交易、更差的服務態度。
所以,政府運用公共財政提供的醫療、教育、住房服務,應該只是基礎性的、最低必要的保障,且主要針對社會的底層階級、弱勢群體。畢竟政府不是萬能的,不能因此而變得太龐大、太昂貴。然而,吊詭的是,在今日中國,很多人都寧可選擇政府大包大攬,從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往回退縮。就其心理來說,一來是不信任私人企業,覺得它們“太黑”;二來是對政府期望較高,希望政府可以減少貧富懸殊等社會不公平現象。
不管是“不信任”,還是“高期望”,其實都反映了政府工作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以往的市場化改革之所以顯得不太成功,罪因不在于市場本身,而在于政府不作為或亂作為、管得太多或該管不管。例如,看病難、看病貴指向的幾乎全是公立醫院,上幼兒園難的背后其實是學校設立門檻過高、財政撥款分配嚴重不均,房價高的重要原因則是利率偏低、地區發展失衡、官員熱衷經營城市。
我們生活在糾結的時代,忽前忽后、左右為難。此時必須小心一種危險的傾向:為了所謂的公平,為了更快、更為簡單的取悅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走回改革之前的老路。為此,一方面,需要針對普通民眾進行現代啟蒙。另一方面,政府在改進管理、服務職能之余,也需要反思:是不是管得太多了,以至于無法管好,引火燒身?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流動性回撤” 制造了所有資產的普跌 | “變異”的經濟增長:工資跑輸C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