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時代”的輝煌與缺憾
時間:11-11-0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尚時代”的輝煌與缺憾
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年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中,中國證監會主席的更替已成為每一段“資本斷代史”的風向標。
從劉鴻儒到尚福林,歷經五屆更迭,每一屆都有獨樹一幟的特征。如今,郭樹清履新,標志著迎來了資本市場的一個新時期。
盡管尚福林時代畫上句號,但作為素以務實、穩健、善處棘手問題著稱的風云人物,其統帥資本市場九載春秋,留下的輝煌與缺憾為人樂道。
北京某知情人士透露,中央高層對尚福林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期間工作表現和成績的評價非常高。與上述北京知情人士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一位來自深圳的某私募指數化投資總監,在其心目中,尚福林的得分也非常高。
但也有人觀點相左。北京某證券公司資本市場部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如若真的要打分,我只能給打59分。”更有甚者,有人在網上公開發文《寄語尚福林:防守有道還需革新有為》,暗示改革推進遲緩。
不管愛與不愛,資本市場“尚時代”都已告結束。唯一沒有結束的是,他留下的改革印跡以及未竟改革路。
尚時代輝煌記憶
在擔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的9年間,尚福林叱咤資本市場,但在其卸任之際,中國股市指數和10年前相比幾乎原地踏步。
但前述北京知情人士則對以市場漲跌評價功過是非的看法不予認同,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尚福林最大的功績在于任職期間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大制度性缺陷。
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1年9月底,1306家公司完成股改,占1319家應股改公司的99%,流通股占總市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32.6%提升到2011年9月的76%。
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不僅消除了大股東與小股東在收入分配問題上的明顯及長期利益沖突,更為重要的是,在尚福林的全力推動下,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九條”,首次將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徹底改變了中國證券市場往日為國企改革服務、一直被高度邊緣化的歷史發展定位。
正是國家對資本市場發展國家戰略的轉變及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推進才為中國股市帶來史上最為輝煌的那段牛市,首次實現了大國崛起與中國資本市場繁榮發展的歷史對接。
彼時,他的豪言“股改開弓沒有回頭箭”,準確印證了股權分置改革的不歸路。而他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和金融創新的推動,亦同樣是一場可圈可點的攻堅戰。
他對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交易的成功推進,為我國眾多中小企業打開了資本融資渠道。
截至2011年9月底,中小板上市公司總數達到618家,累計IPO融資額達4247.01億元,先后共有96家園區企業進入新三板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共有267家創業板公司上市,累計融資1895.72 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247家,占比92.51%。
至此,包括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股份代辦轉讓系統在內的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他也在強力推進著創新。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的穩步推出,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里程碑,中國股市只能單邊做多的運行機制得以根本改變,為市場化資產價格形成機制及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奠定了制度基礎。
業內人士認為, 尚福林時代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以來最為風云激蕩、精彩紛呈的歷史階段。
尚氏缺憾
對尚氏九載春秋,深圳一位業內人士不無玩笑地戲稱:“尚福林任職中國證監會的歷史使命已經全面完成,其所取得的歷史成績有目共睹,但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卻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尚福林時代盡管精彩紛呈、風光無限,但其主政期間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缺憾。
業內人士將尚時代的缺憾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尚主席在任期間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并沒有取得實質性成效。
盡管據媒體報道,截至2011年9月底,各類機構投資者持股市值占已流通市值的比重已超過71%,但無論公募基金還是券商,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成熟機構投資者。在部分業內人士眼中,券商只是中介機構,公募基金只是公開的資產管理機構而不是真正成熟的獨立理性的價值投資機構。目前,中國市場上所有所謂的機構投資者,基本上不是理性價值投資,幾乎全部是追漲殺跌的趨勢投資者,真正能代表中國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的中堅力量遠未形成。
其次,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市場化改革迄今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尤其是證券IPO發行定價廣為詬病。與前任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市場化改革力度相比,尚福林的改革缺乏足夠的勇氣和魄力,證監會市場化自我革命的改革頗顯畏葸不前。
投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采取的IPO發行審核定價制度是偽市場化,原因有四,一是監管部門的發行審核依然在用靜態的眼光來看上市公司質量,并不能保證公司上市后質量的持續性;二是,證監會審定的有資格的詢價對象并不具備足夠的市場代表性,眾多以私募為代表的投資機構被排斥在外;三是,現有的詢價配售違反市場規則,所有機構的申購數量都由申購上限限制,發行定價不是按價高者得,而是按照所有詢價對象報價的中間價定價,這給發行定價人為操縱留下了巨大空間;四是,上市公司IPO發審委過會還要等待證監會的行政批文,雙重審核常常令市場供需失衡。
第三,盡管尚福林主政期間對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證券違法犯罪活動予以了打擊,但在眾多投資者心目中,中國證券市場監管在“公平、公正、公開”三公方面并沒有取得突破進展,吳敬璉先生對中國股市賭場論和強盜貴族時代的抨擊依然是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雖然上述問題有很多是困擾中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長期問題,也根本不可能在某一任證監會主席任期內徹底解決,但尚時代留下的缺憾對后繼新任證監會主席來說同樣是任重道遠,或許正是中國證監會主席后來人將要面臨的挑戰和重點努力突破進取的方向。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云資產:未來企業的“比特戰爭” | 地產調控不能半途而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