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更需要“渾水”
時間:11-12-0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更需要“渾水”
最近一年多,全球股市萎靡,做空“中國概念股”也成為大盤塌陷之下的一股支流。其間,既有綠諾、嘉漢林業這樣存在重大問題被狙擊的中國概念股,也有東南融通這樣有相當實力,但是有瑕疵、令人扼腕倒掉的中國概念股,還有360、分眾等存在爭議、被狙擊而未被重創的中國概念股,也有展訊這樣確信被誤傷的股票。
“渾水”這家初出茅廬、專門做空中國概念股的小機構聲名鵲起,也飽受爭議。于是,有不少被狙擊者,甚至旁觀者冠之以“陰謀家”,揭露或者暗示它可能與部分機構合謀做空、從中牟利。
我不想對誰是誰非進行過多討論,因為,這個“上升”到道德天平的問題,已經被嚴重異化了,脫離了問題的本質。事實上,渾水這樣的公司是否利用報告牟利不是問題的根本,問題的根源在于,在一個多元博弈的股票市場上,什么樣的信息公開和權力制衡生態才是更好的選擇,渾水們給了我們不少值得深究的地方。
傾斜的博弈天平
眾所周知,在股市當中,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散戶是主要的博弈方,而政府等機構主要應該履行監管職責,促進市場的公開、公平、公正。在三公原則當中,公開又是公平、公眾的前提,公開的第一要務就是信息充分披露。
在美國市場,由于絕大部分投資者都是機構投資者,因此,在其市場博弈中,散戶和很多共同基金是協同的、利益一致的,因此,市場的博弈被簡化為機構和上市公司的博弈,以及機構之間的博弈。這種博弈方式,參與方均實力較強,具有較強的均衡性,更容易形成相對公平的博弈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上市公司膽敢嚴重作假、信息披露失實,自然有機構及其背后的研究機構聯合揭露,進行做空,并希望成為市場博弈的贏家——這無可厚非,正是市場公平的重要保障因素,這也促使上市公司更加尊重公開性準則,最終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
相反,在中國市場,由于起步晚、制度不健全、投資文化差異等因素,中國市場形成了上市公司、機構和散戶三足鼎立的博弈格局,而且是不均衡的格局。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處于主導方,控股股東要么絕對控股,就算沒有絕對控股,也有絕對的決策權,而散戶的知情權最差,甚至無法有效組織起來“用手投票”來影響公司決策,只能“用腳投票”。于是,機構投資者、研究機構就顯得異常重要了,它們到底站在哪一方?
事實是悲催的。我們極少見到研究機構出具上市公司的“賣出”報告,甚至屢有這樣的消息傳出來,某某分析師因為給與上市公司負面評級被券商排擠離職。事實也是如此,目前的券商主要依靠和上市公司套近乎而拿到必要的信息,否則就會被封殺,于是二者因為利益媾和在一起,最終對散戶出具的信息是不對稱的,甚至部分小機構也是絕對的弱勢。
在這種情況下,博弈的天平無疑是傾斜的,散戶,甚至小的機構都是永遠的弱者,其根源在于制度設計的不合理。
建言啟用中國“渾水”
在此,我們重新審視一下渾水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渾水這樣的公司不需要道德,只需要守望法這個底限,但是卻能起到市場制衡作用。只有我們的市場上,有足夠的做空投資機構、做空研究機構,才能真正讓上市公司的信息全面的呈現出來,從而讓散戶也處于知情人的地位。確實,它們也是出于利益做空,但是,客觀上起到了促進市場公平的作用。目前,僅僅靠股指期貨是遠遠不夠的。
第二,要想形成有效的市場制衡,除了做空機構和做空研究的利益鏈之外,還需要解決更多的機制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做空研究、做空投資機構之間的利益關系、獨立性運作機制。比如,專門研究做空的機構、做空投資的公司應該是相對獨立的注冊機構,即專門做空,這樣可以避免其與做多兄弟部門的聯手操控。
第三,我們還應該讓最終投資者參與進來。比如,應該將股市的印花稅、交易金收入提取一部分,用于做空研究的收入來源,也就是說它們的收入最終是靠全體股民去供養的,投資者也可以通過購買其報告讓其獲得足夠收益,某種意義上它們是啄木鳥。
最后,為了實現這一點,作為監管者的政府機構,應該以“信息是否完整、真實、及時披露”作為衡量公開性的唯一準則,最終形成市場的充分博弈,而不是干預博弈的具體行為。郭樹清上臺之后,中國股民寄予厚望,希望真正能讓這個市場趨于公平,比如明確退市制度、加強審批要求、嚴打內幕交易等,但是,要想公平必須公開,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市場充分博弈。
我們應該知道,“渾水們”對于中國投資者,其意義遠遠超過道德之爭。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如果每一家公司都有一個微博 | 歐盟正在重演日本的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