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體經濟指明 中國金融發展方向
時間:12-01-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實體經濟指明 中國金融發展方向
新年伊始,中國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落幕,會議鮮明提出“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為后危機時代金融發展戰略指明方向。
超寬松貨幣政策推動天量信貸是化解本次外部危機的重要因素。中國金融業粗放型經營模式,卻陰差陽錯獲得史無前例的發展良機,業績、規模實現大躍進,并因此致自身坐到了輿論火山上。
由于金融機構業務模式趨同,目標客戶普遍都集中于大型國有企業、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等,中國重返信貸拉動投資的舊有增長模式,讓增長模式更顯不均衡。中國經濟企穩依賴更多的是傳統產業產能的擴大,是在原有結構基礎上的簡單數量擴張,而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結構優化所帶來的增長比重還不大。當經濟面臨結構性失衡造成的總需求下滑時,舊產能過剩矛盾尚待消化,又將產生新產能過剩的危險性,實體經濟最終不堪重負。
盡管依靠以量帶價,銀行業業績亮麗,但唇亡齒寒,難以獨善其身。金融業利潤并未逾越實體經濟發展。2011年前三季度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共實現凈利潤5183億元,同比增長29%。反觀實體經濟部門,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6834億元,同比增長27%。
因此,金融業讓利于實體經濟的說法站不住腳。一方面,金融風險激增,有苦難言。審計署2012年第一號審計公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融資平臺已涉違規資金數千億人民幣,從趨勢來看,2012年的地方債危機的嚴重性會更高。另一方面,金融高增長后勁不足。商業銀行大部分利潤是由于量累積起來的,2012年的信貸供給較寬松,議價能力系統性上升的趨勢將終止,利潤必將隨實體經濟下行應聲回落。
中國金融業與中國經濟一樣處于增長的十字路口。中國金融業,需從助力實體經濟崛起中重新獲取動能。由于金融業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中國經濟的脈搏,通過促進金融業業務調整也必然成為解決經濟結構失衡的主要路徑之一,二者亟待更深入地良性互動。
中國經濟增長正在邁向新一輪周期的起點,面臨從出口驅動轉向消費驅動的大轉換。商務部日前公布《“十二五”商務發展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具體指標包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15%左右,2015年達32萬億元。“擴大內需”目標首次有了量化指標。與之相適應的是應為消費可持續增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改善我國居民目前消費率不斷下降、可支配收入不充分的現狀。
中國金融業迫切需要從自身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進行重新戰略規劃,最重要的是引導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中具有最優配置的地方流動,而非以企業規模論為指揮棒。在外需萎縮和國內房地產熱潮退去之后,中國的工業化缺少新的增長點。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回落速度與資本市場調整速度如此之快,從特定意義上分析,是因為還沒有重新覓到像房地產業這樣的增長利器。今后,中國可能步入自主性經濟周期階段。中國實體經濟的要務已從“輸血”轉向“造血”。這就需要金融業堅決推動消費結構升級,支持重塑主導產業,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引擎。
只有為實體經濟的長期均衡增長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證金融資源的安全和收益。歐美金融危機均證實上述道理。這或也為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的應有之義。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堅持創新要忍受短期“衰退” | 慎言在中國潛在成長力已經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