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言在中國潛在成長力已經下降
時間:12-01-1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慎言在中國潛在成長力已經下降
近年主流意見開始傾向于認為中國的潛在經濟成長力(Potential growth rate)即將下降,多年來GDP至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帶來很多副作用,也累積了不少問題。由此目前中國經濟的確有調整經濟政策的需要,但這些問題是否是調低經濟成長的目標就可以達成的呢?
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關于中國在潛在經濟成長力的議論更多反映了最近20來年西方主流經濟學的錯誤思潮,輕視需求本身的潛在能力和構造變化,缺乏讓人信服的理論推敲和實踐檢驗。從日本失去的10年到最近歐美的經濟困境,從根本上說根源都在這里。
由于中長期的景氣循環,潛在經濟成長力這個概念在衡量一個經濟體中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甚至聯系到目前困擾民眾和政府的通脹問題,潛在成長率可以作為均衡實際利率或者是自然利率的代理變數,用來衡量央行的基準利率水平。但是潛在經濟成長力文如其名,很難在現實中觀察到其具體動向,所以經濟學上甚至主要發達國家的央行都一直在尋求一個比較可靠的推算方法。到目前比較成熟的算法一般而言有:Filtering Approach,生產函數Approach,菲利普斯曲線Approach和DGE Approach等4種大的區別。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算法都存嚴重的缺陷。
比如目前各國央行和國際機構(如OECD等)最普遍使用的生產函數算法,將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增長率的加重平均值加上全要素生產性的增加率從而得出全體生產量的增長率。這個算法的問題在于測算時沒有考慮到物價變化的要素,在辨別經濟短期波動和中長期波動上缺乏有效性和信賴性。也無法說明實際GDP成長率中拋開資本和勞動貢獻成分。所以其推算結果經常導致觀察者對經濟構造變化的認知遲延。而考慮物價變動的菲利普斯曲線Approach和DGE Approach不僅統計方法繁雜,信賴性也有待檢驗。
實際上,日本在高度成長期前夜也經歷過類似的爭論。當時學界重鎮的大經濟學家,央行的調查研究隊伍都從嚴峻出口形勢和產能過剩的狀況推測日本經濟悲觀的前景。當時只有大藏省年輕的經濟分析員下村治孤軍奮戰,力排眾議員為日本政府“收入倍增計劃”提供了理論基礎,為打造日本經濟神話奠定了第一步。他的理論其實并不深奧,和主流派的區別更多是在對現狀認識的差異。他更重視當時日本民眾改善生活的預期和愿望,還有教育帶來的國民素質的提升都可能轉化為經濟成長動力。其后的事實證明作為少數派的下村看準了歷史方向,近年日本國內開始重新評價這個曾經的經濟官僚。
由于中國存在巨大的地域差異,資源和發展不平衡等客觀條件讓中國在經濟和政治體制都還存在巨大的改革空間,任何一個函數的改變(體制或構造改革)都有可能激發國民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的實際需求,這是人類社會最為重要的內生成長動力,為這種動力提供一個機會平等的政策環境,平衡和制約這種動力和自然以及社會資源的缺口等課題才是為政者最需要思考的要點。人為單純的去壓抑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甚至發展需求不僅很難達到經濟平衡增長的初衷,還可能由于金融和資本資源的錯配造成更嚴重的不平衡。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實體經濟指明 中國金融發展方向 | “創造”人民幣雙向波動有利于經濟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