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尋激情燃燒的歲月
時間:12-02-09 來源:經濟觀察報
找尋激情燃燒的歲月
1月31日,深圳特區報頭版重登《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這篇反映了鄧小平深圳之行和南方談話的主要內容的長篇報道,當年曾在中國引發國人無窮想象和激情。20年后,深圳特區報重發此文,自是有所表達。在此前后,多家媒體也刊發紀念專題或者文章,回望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因為20年前鄧小平挽狂瀾于既倒,救改革于危局,推動了中國命運的大轉折。撫今追昔,感念之心油燃。感念之外,坊間輿論,諸如“期待再次南方談話”,更多映射了國人對今日時局的憂慮,面對遲滯的改革進程,我們在現實中似乎找不到答案。所以,面對鄧小平20年前發出的聲音,與其說我們在紀念,不如說在尋找。
我們在尋找什么?我們可能并不期待再一次的南方談話。南方談話及其所煥發的巨大能量,無疑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殊產物。今天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向世人宣告有基本完全備的社會主義法律體制。對于這樣一個國家,其前途和命運恐怕很難再有相似的歷史轉折,我們所期待的變革力量,與其向身外的世界尋找,不如更多地探尋我們自身。
我們不期待從20年前的談話中得到對現實路徑的完美觀照。20年前,88歲的鄧小平從武昌、深圳、珠海到上海,邊走邊看,邊看邊談。他所闡釋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和現實看法,即使在今天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亦不乏警示的價值。他對于姓社姓資的論斷,仍然可以作為一些偏執狂的教科書。但很顯然,即使是鄧本人,也從不指望本本和教條能夠為后人指示一條明路。因而一路走來,他才不厭其煩地鼓勵人們,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他并不認為自己是絕對真理的掌握者。
甚至,毋庸諱言,對于他所表達的觀點和看法,今時今日已紀有了與時俱進的體味和注解。比如摸著石頭過河,確曾使我們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基本確立的驚險跨越,但是今日中國所面對的難局,恐怕已經不是摸著石頭能夠過得去了的,摸著石頭過河可能讓位于科學的頂層設計之下的逐次推進;比如不爭論,為最初的改革營造了闖和試的時間和豐對寬松的空間,讓人民不再糾結于意識形態之爭,但是當改革利益主體多元,利益糾結紛雜,不爭論很多時候成為黑箱操作利益侵占的借口時,只有公開而充分的討論,才能讓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利益,表達自己的訴求。而且,只有在公開的意見市場上才有可能完成對真理和謬誤的辨識。
那么,我們在尋找什么?在改革大局停滯,國民談資色變之時,他公開為特區正名,說特區姓“社”不姓“資”;在反“和平演變”之聲不絕,階級斗爭的語境似要重回中國人生活的當口,他毫不諱言,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有一種跨越時代的緊迫感,他看到了中國處在與整個世界的競爭中,“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比我們快,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
我們毫不懷疑,20年前鄧小平所論述的發展大計,不僅指經濟,也涵蓋了政治和社會領域。早在1986年,他就不止一次地告誡他的同事們,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在政治和社會領域,發展也同樣是硬道理,一如鄧小平當年所說,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當下中國更需關注的命題。
與其說,我們試圖在鄧氏風格的經典大白話里找到化解當今中國問題的方案,找到消弭政經頑疾的靈丹妙藥,不如說,我們期待今人追隨他面對難局時的堅韌和勇氣。從精神上繼承他的衣缽勝于對經典的頂禮膜拜。這是一種足以凝聚國民共識的大智慧。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改革尚未成功:重讀小平南巡講話 | 沒有民間金融就沒有中國企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