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民間金融就沒有中國企業家
時間:12-02-13 來源:經濟觀察報
沒有民間金融就沒有中國企業家
上周,《浙江日報》刊登了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在亞布力論壇上的演講全文。他的演講恰如民間金融的辯護狀,為溫州叫屈,為民間金融鳴不平,并且坦言“沒有溫州的民間金融,就沒有溫州的市場經濟,沒有溫州的企業家”。
我們愿意為這樣的演講加上注腳,為民間金融一辯。的確,沒有民間金融,是不可能有今日溫州的局面,也不可能有溫商這樣一個群體的。推而論之,我們以為,沒有民間金融,也就不會有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會有中國的企業家。
金融是經濟的血脈。中國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的開放早于金融的開放,時至今日,金融的行業壟斷本質也沒有改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從改革開放之初,支持中國民營企業從萌芽到生長的金融力量,更多來自于民間,來自于非正規金融。陳德榮說:“溫州人一開始兜里沒有幾個錢,如果不是湊錢,怎么當老板?”這不獨是溫州人的寫照,更是中國民企的歷史縮影。
這樣的金融力量,過去幾十年來從未被認可,官方曾經斷續地承認過民間金融的“補充地位”,但這樣的承認,也往往讓位于以整頓金融秩序為名的嚴厲整肅。近十年中,民間金融陽光化的呼吁不僅來自于民間,也見于官方人士。然而,以民間借貸正規化為旨的《放貸人條例》至今未果,民間金融就始終徘徊在罪與非罪邊緣。
這樣的局面,在過去幾年與體制間發生了激烈的碰撞。理由很簡單,貨幣緊縮,信貸緊縮,民營企業無法從金融機構獲得必要的信貸支持,正規金融無從扮演經濟大動脈的角色,民間金融四處開花實屬正常。然而最不可思議的是,國有金融機構因利率管制而獲得連自己都不好意思的超額利潤,可以作為金融改革成果的樣本;民間金融一旦觸及基準利率四倍的天花板,就會被打入高利貸的另冊,成為被打擊對象。
這正是我們從去年到今年看到的景象,溫州乃至很多地方民間借貸鏈條崩裂,一些老板跑路躲債,甚至以死了斷。對于民間金融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嚴厲打擊”的動議也見于報端。去年的全民信貸以及由此引發的若干見波,民間金融幾成罪魁禍首,一夜間蛻變為國家金融秩序的破壞者。所以,陳德榮在亞布論壇的一吐為快,與其看作是一個城市的自我辯護,不如理解為是對一種僵化體制的抵抗,雖然他說“不能夠把所有的賬都算到溫州人頭上”,的確有自辯的意味。
要知道,10年前,溫州就是中國唯一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這是官方授權的。不過,在實業領域因為大膽地闖和試而獲得先發優勢的溫州,在金融領域的斬獲顯然有限,放開利率管制的嘗試,就曾幾番努力卻無功而返。溫州似乎不得不吞咽這種金融滯后的苦果;失血的實業家們正在產動放棄實業,金融饑渴誘惑更多的企業家鋌而走險。然而我們確信,如果金融壟斷依舊,民間金融不能在陽光下呼吸自由的空氣,即使苛刑峻法,乃至是死刑,同樣的一幕可能出現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
也正因為如此,陳德榮承認溫州有自身的問題,但卻認定,“這也恰恰反映了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中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特別是在要素市場化改革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可以預料的是,這樣一段路不好走,不過十年前相比,我們相信,應該有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中國經濟的這一急癥和頑癥,對癥下藥,治病救人,再也耽擱不得。
摘自—經濟觀察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找尋激情燃燒的歲月 | 2012年中國及世界經濟: 龍年將會帶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