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壟斷化”改革能得到10倍紅利
時間:12-03-16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去壟斷化”改革能得到10倍紅利
應當弱化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
繼世界銀行之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也對中國提出改革建議,他們近日發表的報告稱,如果中國通過改革來弱化對壟斷行業的保護,長期來看,人均GDP可能比不采取這樣的措施增長約10倍。
這份報告稱,過去10年,美國普通民眾的生產率是中國普通民眾的10倍,平均工資是中國普通民眾的9倍,是壟斷權的存在造成中美企業在工作效益和工資水平的差異,因為壟斷導致的企業間資源分配不均,對一個經濟體的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帶來了巨大的不利影響。報告還研究了現有政策管理對不同行業的影響,認為中國的政策在商品制造和重工業領域鼓勵了更多競爭,而服務行業及農業領域則明顯處于低效。
我們非常贊同IMF駐華代表處的結論。中國如果不放開對要素和市場的管制,以目前投資拉動的發展模式,不僅潛在增長率逐漸降低,經濟的結構性失衡還會進一步惡化,直至經濟滯脹或硬著陸,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逆轉、資源價格不斷攀升以及通脹水平居高不下,中國資本回報率越來越低,大量實體企業夾在高成本與產能過剩之間掙扎,金融管制讓他們難以為繼,服務業壟斷讓民營企業資本無處可去,造成了資產投機浪潮。
中國若是允許以市場配置資源而不是政府,必將進一步提高效率,打開新的增長空間。這個去壟斷化過程要求發改委、央行等部門放棄價格和利率控制,允許民營與境外資本進入國有企業壟斷的領域,通過市場競爭迫使國有壟斷企業提高效率,讓各種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
中國還應該放棄對金融、交通、通訊、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的控制。中國過去的增量市場改革主要集中于制造業,競爭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服務業發展雖然也呈現較快的速度,但遠遠還沒有釋放其潛在的龐大的市場空間,政府的產業政策對非公資本設置了門檻,而中國人均收入的提高對服務業需求迅速膨脹。
此外,進一步改革教育體系,改變應試教育體制,給予學生思想自由并鼓勵他們的創造性;嚴格保護知識產權,改革僵化的國有科研機構,清除新技術使用的制度性障礙等也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減少政府以穩定就業為目的的企業救助,增加市場競爭壓力來淘汰那些全要素生產率不好的企業,從而獎勵那些競爭力強的公司。
中國擁有全世界最能干的人民,中國若實現去壟斷化的改革,人均GDP完全有可能再增長10倍,而這個過程必將吸引全球的資本、人才和技術,共同創造新的中國奇跡。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利率影響房價是“邏輯陷阱” | “增長率差值”預示黃金牛市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