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文明
時間:12-05-2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舌尖上的文明
《舌尖上的中國》(下稱《舌尖》)打動人心的是一種記憶里的情感,或者是鄉愁的,或者是血緣的,通過現實中少有的畫面,與觀眾發生了聯系,甚至升華到愛國主義的高度。
這是一部向農業文明致敬的紀錄片,從食材的生產和獲取到制作方式的家族化(秘方或媽媽的味道)等都屬于農業時代的活動,他們存活于人們模糊的記憶或者傳說中,《舌尖》呈現的是一種歷史。在這活的歷史當中,傳統的生活環境、倫理規范和社會關系賦予了影片一種動人的力量,喚起了人們的鄉愁,不只有對故鄉的懷念,還有對農業文明美化后的寧靜和溫情。因為,處于大轉型時代的中國人,有太多壓力,困惑,不安以及無奈,生活環境、社會倫理以及生存方式處于史無前例的動蕩之中。
不是所有人都會被這幾乎人為制造的紀錄片內容打動,因為日常生活的飲食,對于人們而言簡直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以至于有人制作出《舌尖上的毒素》回應。事實上,現代中國人的飲食在工業社會的冰冷以及商業道德墮落中承受著不安,但兩者對立的是情感認知而非意識形態,因此并不尖銳。
《禮記》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也就是說,在過早成熟的中國文明中,飲食活動中的規范是禮制發端,這簡直是文明的源頭。中國輝煌的青銅器有很大一部分與飲食文化有關,作為禮制的載體,古人飲食在各種農歷節日、人生禮儀(嫁娶、壽誕、喪葬等)上有不同形式,體現了倫理規范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尊儒重禮的文明在兩千多年的時間內把飲食哲學化、社會化。孔子認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來的儒士闡釋為“食色性也”。官僚在治理上進一步強調“民以食為天”。這造成了兩種不同的飲食歷史:由于農業文明的脆弱,百姓生存的目標不過是求溫飽,窮人創造性的利用各種本地物產制作食物;另一方面,生活富足的儒士貴族則在飲食里面添加了各種文化內涵和趣味。
但是,農業文明的飲食傳統與文化,在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開始去掉一些情感承載的功能。尤其是在城市,朝九晚五的工作安排讓大部分家庭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來準備飯菜,少子化以及居住空間的狹小,瓦解了傳統的家庭。做飯作為傳統家庭日常活動的中心位置即將消失,人們的飲食開始商業化,這種爆炸式的需求,刺激食材進行工業化的種植與養殖,以及各種層次與菜系的餐館遍地開花。
舌尖上的文明
這種逐利的食材生產與食品制作,在供給與需求緊張的市場條件中,開始成為中國最大的問題之一。蔬菜與禽肉的藥物殘留、食用油調料的有毒化、工業添加劑的流行,在中國人追求色香味享受與工業化食材的寡味之間,人為的制造不安全的美食。事實上,各種強調色香味的添加劑、食材的外觀漂亮等現象,是中國人過于注重外在形式的觀念催化的產物,一些食品的“毒化”滿足了人們追求“色香味美”的感官。
對于西方人而言,飲食是吸收營養的充饑活動,比中國人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而中國更追求的是滿足口欲的“色香味”。所以,西方人吃飯極為簡單而節省了時間,但他們卻身材高大而體格更為健壯。而且,飲食在西方不承載太多的社會功能,即使宴會或商務聚餐,盡管食品和酒也很豐富,但聚餐的核心仍然是自由的交流,所以,這些社會活動中的飲食也極為簡單,不像中國幾菜幾湯一樣的排場。
在中國,飯局是維持和增進社會關系的紐帶,也是進行政治和商業活動最主要的場合。由于存在這些價值,能夠互動的喝酒被提高到飯局的中心位置。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人情社會,有時候,法律和規范由人掌握而呈現巨大的彈性,如果你想求人幫助辦理一些事項,僅僅按部就班的走流程會遇到各種麻煩,但是如果有關系,這些麻煩在吃請之中就能解決。吃飯成為中國人處理工作業務和家庭事務的主要手段。因為中國是人情社會與關系社會,飯局看似浪費時間金錢,有時還損害身體,但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生存智慧,因為這是一種社會投資。
但是,中國人追求較為原始的口欲以及承載社交功能的飯局,讓中國人的飲食仍停留在前現代社會,這種狀態是農業文明的延續,盡管一種是溫情的,一種是糟糕的,但是中國精神狀態的直接呈現,它不代表進步,盡管每個人都對食品安全不滿,但沒有人想著改變自己。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油氣發現將改寫全球政治 | 救經濟別走上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