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經濟別走上老路
時間:12-05-2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救經濟別走上老路
我們應該為正在釋放的經濟刺激信號歡呼嗎?上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出臺一攬子提振經濟的政策,為過去幾周的猜測定了調。決策層對經濟硬著陸的擔憂顯而易見,并且開始采取行動提振經濟。
此前市場普遍預期,政府將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政策,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的信號符合市場預期,2012版的救市新政已然成形,后續“增援”也可預期。不過這一回學界的擔憂顯然大過了欣喜。比如經濟學家吳敬璉就說“政府要耐得住寂寞”,更有論者以為,此舉與2008年的救市政策如出一轍,后患無窮,不可輕忽。
2008年,中國經濟內憂外患,國內宏觀調控用力過猛,國際金融危機又襲,疊加效應下,經濟直線滑落。出手快、出拳重的“四萬億”穩住了當年經濟下滑的局面,藥效之好為其他經濟體所未見,但天量信貸的投放,也帶來了兩年后的惡性通脹,以及持續至今的國進民退,不僅結構調整遲滯,整體經濟活力顯著下降,時至今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始終存在,銀行業潛在的壞賬損失也可能隨之增加。盡管“救經濟是第一要務”可以為當日政策之辯護,但既有前車之鑒,提振經濟就不能重蹈舊日覆轍。
這種擔心當然值得重視。由于近期一些政治、經濟等領域綜合因素的作用,企業活力陡然下降,宏觀數據顯示經濟可能存在快速跌落的風險,因此宏觀調控及時反應,遏止經濟跌勢是必要的。我們樂見這樣的政策信號。更何況,此輪經濟刺激,政策組合與2008年還是有所區別。比如結構性減稅被放在第一位,重申鼓勵民間投資參與鐵路、市政、能源、電信、教育、醫療等領域建設。表明政府期望以政策杠桿撬動市場主體的投資意愿,以提振經濟活力。2008年的“四萬億”則直指大投資大項目,政府和國企主導、銀行天量信貸配合,以強力將經濟拉出衰退泥潭。
不過,無論減稅或者市場開放,短期都很難起到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由于今年外需不振,出口持續低迷,刺激消費也受制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滯后,如果以“見效快、可行性強”為標準的話,放松信貸,啟動一批大項目,恐怕仍然是此次刺激計劃的抓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正因為如此,我們以為,重溫2008年的經驗和教訓并不過時。決策層應把握好這些刺激政策的力度,并盡量避免負面效應的擴大。如果中央把這些政策當作刺激計劃的全部,一味以大投入大資金刺激經濟,則無異于飲鴆止渴。這就好比給病人打強心針,固然能救一時之急,但固本培元才是根本,一旦出現某種依賴或者耐藥性,病癥再現,就可能無藥可救。
因此,短期政策實施的同時,決策層必須把精力放到一些中長期的政策調整上去,從根本上還經濟以活力。結構性減稅、收入分配改革、打破國企壟斷,應是政策調整的核心。恰恰在這些領域,有關方面似乎有意愿而無魄力。減稅紅利常常被隨意新增的稅費抵消;收入分配改革提了8年紋絲沒動;以打破壟斷鼓勵民間投資為核心的新老“36條”則被扭曲為實用主義工具,每每在經濟疲弱期被當做救主,一旦經濟好轉就被擱置一邊。
毋庸諱言,這些政策的調整,觸及的是政府和國企收入,可謂改革深水區中最硬的幾塊骨頭。但這些改革不推進,中國經濟就缺乏持續增長的基礎。更何況,中國如不能以極大的勇氣推動改革,未來將要面對的就絕不僅僅是經濟危機。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舌尖上的文明 | 低價不一定是虧錢賣?“網絡專銷機”?線上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