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降息是步“錯棋”
時間:12-06-0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現在降息是步“錯棋”
近日,多個新興經濟體連續降息,使國內的降息呼吁再度甚囂塵上,據說5月份CPI會在3.1%左右,降息條件具備,中國將加入新興市場降息陣營。
我們并不認同這種觀點。誠然,目前官方統計的CPI和PPI增幅回落,投資審批加速等積極財政亟需寬松貨幣提供能源動力;且降息確可緩解高負債率的地方政府和國企的利息支出壓力。但是,理據并不足以佐證降息條件已成熟。
具體而言,目前統計意義上的通脹雖有所回落,但真實通脹高企而通脹預期持續趨強,此時降息將容易強化通脹預期,加劇銀行系統的流動性黑洞效應,甚至致使經濟滯脹化。其一,在人口老齡化導致真實儲蓄率趨降下,銀行系統需借通脹壓低單位貨幣購買力,才能有效籌集到投資所需的儲蓄資源,而這將導致私人部門為規避通脹而進行流竄性投機,抬高企業商品價格指數,進而推高投資甚至穩增長的成本,放大銀行信貸風險敞口。其二,當前銀行系統吸儲能力持續萎縮,金融脫媒日趨嚴峻,根因是剔除真實通脹后儲蓄為負利率,倒逼儲戶選擇可覆蓋真實通脹風險的替代性儲蓄品種,導致銀行系統存款流失。因此,一旦降息將加劇金融脫媒,致使銀行系統存款進一步流失,銀行系統將因缺乏有效存款難以進行信用創造,這意味著降息反而會牽制貨幣信貸對穩增長的支持,加劇通脹風險。
不僅如此,在真實通脹高企下,降息將再度抬高銀行吸儲成本,壓縮銀行系統凈利差收益(只降低貸款利率的非對稱加息更直接降低銀行系統凈利差),加速暴露銀行系統風險敞口,使銀行在外部融資渠道不暢下,再度削弱利潤補充資本金這通道,從而不僅削弱銀行放貸能力,而且將遭遇銀行系統的反對。殊不知,上一輪經濟刺激計劃下,銀行系統發放的許多信貸,在利率上并未有效覆蓋其風險敞口,若降息必將致使銀行的風險敞口更加突兀,提高銀行運營風險。何況,目前決策層顯然不會為穩增長而擠破銀行系統的風險敞口。
與此同時,當前國內經濟增速回落,實際上是內外需萎縮,而降息不會有效緩解內外需萎靡和產能過剩壓力,更不會使本不具備經濟可行性的項目具有經濟可行性,因此自然就不會增強市場對貸款的真實需求。如目前銀行的新增信貸中,票據占據近三成份額,反映實體經濟受內外需萎靡和產能過剩壓力,投資的邊際成本上升而邊際收益下降,從而導致市場對貸款的需求不足。何況,一則目前通過信貸窗口指導銀行信貸向政府和國企投資傾斜,比降息更立竿見影;一則即便決策層為降低政府和國企負債利息支出而選擇降息,在目前貸款利率管下限和市場風險溢價升水下,銀行也會利用制度賦予的定價自由,以對沖降息風險,除非決策層與銀行就其中的貸款風險作出補充安排。
此外,呼吁降息者忽視了國內外基準利率在概念上的不同。事實上,各國央行的基準利率為間接名義利率,其基準利率的下調并不意味著信貸等真實利率下降;而中國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是實際有效利率,中國降息壓低的是市場實際有效利率,這在風險溢價趨高下,會扭曲市場真實利率,要么導致金融掮客在正規金融系統與民間市場間套利,要么扭曲市場價格信號,變相批量生產低質資產,抬高金融市場風險。因此,若以實際有效利率進行中外利率比較,并考慮通脹率狀況,中國并不存在降息空間。
由此可見,目前經濟增速回落過程尚處于可控狀態,且經濟回落是正常的周期調整,呼吁降息不僅會矯枉過正,而且還將干擾市場定價,導致經濟更壞。因此沒必要一出現經濟回落就濫用抗生素,甚至持續注射嗎啡地竭澤而漁,將使經濟始終處于扭曲性亢奮狀態。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深度政治聯盟不會導致“德國的歐盟” | 降息之后應考慮減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