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秀節目的社會隱喻
時間:12-08-0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選秀節目的社會隱喻
口碑不錯的《中國好聲音》將面臨商業的極度考驗
中國很多地方衛視的創新行為,在近些年里無疑走到了社會的前列。“超女”、“快男”、“非誠勿擾”等節目的出現,說明越來越扁平化的社會具有選秀節目的基礎,也體現了社會特定時代(例如大量婚戀問題困頓)的需求。它們既吸取了一些成功的海外綜藝節目的經驗,又結合了中國的現實。
炒作與毒舌或許在中國此前的選秀節目中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人們看到的是,在中國那些當時很火的選秀節目今天很多已經不復存在,很多衛視制作的虛假的真人秀中虛構劇情令人作嘔,人們久而久之再也看不下去無厘頭的煽情、廉價的眼淚,以及各種違背底線的炒作。
這就是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橫空出世的原因。據央視索福瑞收視率調查顯示,同時段競爭的收視王牌《天天向上》也被甩在身后。其實,《中國好聲音》并不是一種創新,浙江衛視花費8000萬引進這檔節目?!禩he Voice》系列節目最初始于荷蘭。2010年由John de Mol和Roel van Velzen創造的《荷蘭之聲》在荷蘭RTL4電視臺播出,播出后居然吸引了荷蘭總人口的18.2%(300萬)電視觀眾。2011年,美國開始引入《The Voice》,經NBC重新包裝全新上陣的《美國之聲》,成為美國一檔最如日中天的綜藝節目。
拒絕“炒作”與“毒舌”是《The Voice》的一貫標準,在這里所有學員都將聽到真誠的建議和指導,而絕非諷刺和謾罵——這或許就是好聲音能夠仍然作為一種選秀節目而平步青云的最重要原因?!吨袊寐曇簟芬矆猿趾M饽J?,四位明星導師對于所有學員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聲音。
“好聲音”具有更好前途的原因還在于,中國社會的各種“公共空間”這幾年不斷發展,尤其是微博,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既有報紙的性質也有電視的性質,它甚至是一種全媒體。你可以在微博上輕易地看到一個英國的“好聲音”或是中國的“好聲音”演唱的片段,在你上網的閑暇,你很容易地就會接觸到“好聲音”,而且微博的相互推介與轉發帶來更多的關注力。這是《中國好聲音》傳播力更強的重要原因。更早的那些選秀節目無法做到。
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并不必然代表它的生命力會更強。一個模仿過來的節目,其實包含了重要的隱喻。電視節目是特定社會的某種影射,西方國家的教育以及社會普遍接受的理念是:西方現代社會中占主流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他們對道德、特定價值以及求真的態度很嚴謹。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教育與社會目前依然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于是,很多學習和模仿就會出現。所以,我們看到,與中國此前那些已經消失或是艱難存活的選秀節目相比,美國的《美國偶像》、英國的《英國達人秀》似乎顯示出了更強的生命力。這說明過度商業化的選秀節目最終的結局是被普通人拋棄。這正是對《中國好聲音》的極度考驗,因為在一些很多東西都真假難分的社會中,選秀節目勢必會被最大程度地用來實現盡可能大的商業化目標。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NHS對中國的啟示 | 雙軌制的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