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眾退市:令人不安的現象
時間:12-08-1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分眾退市:令人不安的現象
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新經濟領域
8月13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分眾傳媒發布公告稱,收到包括公司董事長江南春以及其他財團等聯合提出的私有化退市收購要約,收購價格為每股美國存托股(ADS)27美元,溢價15.48%,收購金額達到34.9億美元。
這掀起了在美國上市中國概念股公司退市潮的一次高潮,分眾如能私有化,將成為退市規模最大的中國公司。從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已經有33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交易,其中14家已經完成,2家終止,17家正在進行中。
一種觀點認為,美國市場對中國公司惡意打擊與政治歧視應為退市潮負責。這種陰謀論將一些中國企業公司治理文化缺陷造成信用缺失的責任歸于市場而非自身。
美國市場是建立在透明與法治基礎上的進行嚴格監管的市場。在法治環境下,信用缺失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比如可能遭受監管部門的懲罰、股東集體訴訟或者被投資者利用惡意做空。中國公司不應該因為幾次質疑就恐慌而逃,而是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透明度與信用水平。事實上,很多成熟的中國概念公司并沒有受到質疑和懲罰,比如百度、網易等。
退市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中國概念在美國市場不再享有“中國崛起”的溢價,而是成為經濟前景悲觀的犧牲品。因為信息的不對稱,美國投資者目前往往會以悲觀的預期看待中國公司,尤其是宏觀環境不如以前以及部分公司業績大滑。因此,投資者給出的估值會偏低,交易不活躍。一些公司認為美國市場對中國市場不了解,不如一退了之,還能規避監管風險。因此,退市后以“海歸”的身份,回歸A股市場或香港交易所,成為一些公司的選擇。因為在中國市場監管還待進一步完善,而這些公司因為概念稀缺或業績良好,可能更受本土投資者歡迎,給予較高的估值,募集更多的資金,尤其是中國投資者喜歡通過頻繁的交易推動股價波動來獲利。
無論如何,退市潮傳達了一種令人不安的現象,即一些中概股公司缺乏經營穩定性與信用水平,而且在嚴格監管的環境中往往不思進取。這與近些年中國風險資本推動的上市潮有關,創業者與風險資本并不在意企業長遠的經營與公司治理,而是尋求以最快的速度圈錢與利益兌現,從而令一些中國公司含水量較高。考慮到這些企業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新經濟領域,即以市場概念或市場資源為“故事”,質量參差不齊是不可避免的。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中國資本流出的政策寓意 | 電商之爭 勝者必將“迎合” 中國未來經濟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