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承受中國轉型之痛
時間:12-08-31 來源:FT中文網
銀行承受中國轉型之痛
過去,如果你是中國國內一家銀行的管理者,每個人都會對你恭敬有加。但如今這種情形已經不復存在。中國國內對資金的需求正日漸干涸。
多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掌控著貸款供給,將資金以優惠利率輸送給“寵兒”國有企業,而其他經濟實體的貸款利率則要高得多。公司和個人對于資金的需求都非常旺盛,中國國內銀行的市值規模飛速膨脹。但現階段的情況則是,沒有人愿意大規模借款。
中國招商局集團(China Merchants Group)董事長傅育寧表示,今年早些時候他就發現了貸款需求枯竭的苗頭,每個月他都希望情況能有所改觀,但未能如愿。招商局集團是包括招商銀行(China Merchants Bank)在內的大型企業集團。由于招商銀行主要在中國南方以及香港開展業務,沿海出口企業走下坡路對其造成了尤為沉重的打擊。
這是一個壞消息,因為當資金需求萎縮時,對任何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將表現疲軟,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來自海外的需求。
7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創近十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僅為人民幣5400億元(合850億美元)——公司債發行規模上升僅能部分解釋這一現象。官方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實際增長速度放緩至6.8%,第二季度為6.9%,而去年全年則為9.2%。出口增長同樣顯著放緩,7月份出口規模較上年同期僅增長1%。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則僅為三年前的幾分之一。
物價上漲趨勢也在逐漸消失,這導致市場從擔憂經濟過熱迅速轉變為擔心出現通貨緊縮。實體經濟領域的情況比官方數據顯示的更糟。多個行業都處于供過于求狀態,受此影響水泥、煤炭、鐵礦石以及鋼材等各類物資的庫存規模不斷累積。中國對黃金的需求也出現了下降,雖然黃金被認為是風險規避型投資者的最后避風港。
但中國政府采取的應對措施卻表現出了少見的克制。傳統觀點認為,由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引起的,簡單逆轉政策就應足以產生效果,使經濟增速應聲回升。政府近期推出的刺激措施——包括逐步擴大基礎設施和交通建設投資,以及放寬限購措施對于初次購房者的限制——力度未達市場預期。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京方面的共識——2009年經濟刺激政策力度過猛,在政策退出過程中遺留了資源浪費以及大規模壞賬問題。此外,政府也無法掌控經濟生活的所有方面。
歐元區危機則意味著來自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需求顯著下降。此外,中國正處在政治權力交接期則意味著現在不是官方采取重大舉措或冒險行為的恰當時機。
中國政府最為密切關注的經濟指標是失業率,因其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如果失業率上升,中國政府很可能將以大得多的力度進行應對。
但目前沒有出臺更有力政策措施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政府正在試圖引導經濟向新的增長模式轉型。
世界其他國家從日本經濟發展史中得到的教訓是,出口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并不可靠。雖然近年來中國信奉的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主導型經濟增長模式確有成效,但這種模式通常只在經濟增長的某一階段起作用。
投資主導型增長模式越來越不適合中國,但地方政府仍然抱定這一模式不愿松手。要想將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消費者發揮的影響較大而政府發揮的影響較小、以商品生產為主而非以提供服務為主則既需要時間也需要勇氣。
這種經濟轉型并不容易,銀行同時承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銀行股價下挫并不僅是受經濟增長放緩影響,還由于金融體系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并導致銀行利潤水平下降。
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非常明確,中國政府的態度也頗為堅定,甚至有些自鳴得意。有關中國經濟硬著陸與軟著陸、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討論基本僅見于海外。
現在,中國政府以及民眾對于未來經濟增長路徑的看法已不像過去那么確定。過去很多中國人都知道怎么回答關于持有人民幣、美元、黃金資產哪個更好的問題,而今天則沒有誰能給出明確答案。中國尚且自救不暇,世界其他國家也只能依靠自己。
摘自—FT中文網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全球礦商擔憂“超級周期”結束 | 三星與蘋果專利戰 背后的“隱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