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 最終都在銀行
時間:12-09-17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 最終都在銀行
今年7月央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2)》時明確提出要“密切關注具有金融功能的非金融機構風險,全面提升金融業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這里沒有具體指出這些非金融機構都有什么特點和表象,但從近年國內可觀察到的各種混亂現象來看,它應該是指那些廣泛存在于既有商業銀行體系以外的民間借貸,目前用“影子銀行”來籠統的稱呼這些非銀行機構。
實際上雖然央行將其稱作非金融機構,但在發達國家,這些不同于商業銀行傳統金融商業模式的中介結構,在法律上不能接受存款但卻可以向第三者借貸融資,一般都被歸類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甚至直接簡稱為Non-bank來涵蓋。
鑒于我國嚴格的管制體系下,現有商業銀行并不能滿足民間多種多樣的資金需求,民間借貸在夾縫中生存并發展起來,自有其客觀的一面,所以無法一概否定,這大概是溫州金改的前提。恰逢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速,有種意見認為既然現有利率體系下由于市場需求發生的金融現象,市場化的利率形成實質上是一種釋放風險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這些具有金融機能的經濟實體對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
但很多關于市場化改革的呼聲都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所謂的市場倒逼體制的現象實際上無一例外是因為既有管制體系的弊端為其提供了利潤空間。從發達國家過去的經驗來看,這種觀點無法成為推動利率市場化的理由,而且利率市場化本身就可能壓迫多數非銀行機構的生存環境。
一般而言,銀行不能滿足的資金需求總體上都是風險較高的項目(實際上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評定本身就難說健全),但現實里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經濟體都無法確保銀行的信貸審查部門都具有高瞻遠矚的深邃洞察力,將每一筆貸款項目的風險收益拿捏到準確無誤的地步。無法滿足居民和企業的金融需求可以說是普遍現象,通過市場化機制來緩解這種絕對存在的金融缺口。
美國在過去30多年里通過財政隱形擔保發展出極為龐大的證券化體系,依然沒能躲過金融危機的突襲。日本在經濟停滯中不停摸索,非銀行機構經歷盛衰枯榮后最終不是破產就是被商業銀行體系吸收吞并。而中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還處于為自己爭取合法地位的原始階段,更需要重視風險控制:自身的風險管理和其對金融體系帶來的影響。
前者主要是經營者自身對商業模式的定位和經營手腕的個體市場化競爭,而后者是當局如何定位政策體系的問題。在美國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美聯儲成為超級監管者,強化了對非銀行的監管,日本在金融大爆炸改革后,金融廳肩負起了對金融行政的職責。我國在這方面依舊處于初期階段,顯然存在體系上的不足,包括監管職責的區分都需要逐步清理。由于所有非銀行金融機構要發展壯大都存在一個最基本的特點:其融資渠道最終都高度依賴銀行體系提供的流動性,一旦發生個體經營困難,將為銀行體系帶來反向沖擊,甚至可能動搖金融體系的穩定,所以中央銀行最終將肩負起后衛最后一道關口的職責。
今年4月國際清算銀行曾就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原則問題發布過一部論文,為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和效率性提供一個基本的思路。作為監管當局,其指定的政策具有的公共性質,在考慮效率性的同時必然要兼顧安全性。回顧美日等國過去經驗教訓,在放寬管制的同時應及時把握市場的實際情況啟動新的制度設計,建立相應的信用風險監管體制,敦促商業銀行加強資金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機制,為防患于未然研究建立非金融機構發生破產時保障金融交易順暢,避免或減輕流動性危機的發生和沖擊,這樣最終能減輕市場對中央銀行的依賴,這樣才能盡量維護市場秩序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證市場機制的發揮。就政策當局而言,如果保護金融體系穩定最終為整個市場體系的正常運轉起到決定性作用,那么該政策的經濟厚生和社會厚生都將得到最大化。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票券電子集成者:蘋果的新志向 | 創新破局三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