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E3難言利好
時間:12-09-18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QE3難言利好
9月14日,美聯儲再次啟動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QE3),QE3是一種“開放式購債”:首先它購的不是美國國債,而是MBS(抵押貨款支持證券)。其次,伯南克發狠說,以每個月450億美元的MBS購買頻率,不設上限,除非美國的失業率明顯下降才會罷手。
伯南克是“通脹目標制”的鼓吹者,即如果通脹超過某個水平,就要用各種手段管理和壓制。現在伯南克搖身變為“量化目標制”:經濟增長或者失業率下降達不到某個目標,就會不停息。“通脹目標制”被認為是貨幣政策預期管理的重要創新,邏輯和脈絡相似的“量化目標制“也是如此。
現在整個世界的貨幣當局都瘋狂和墮落“無上限”。歐洲央行宣布購債無上限,已經將歐元基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里面“央行不得借錢給各國”的條款完全撕毀。現在美聯儲購買MBS無上限,以前是“二房”購買MBS,相當于美聯儲承諾維持超低的貸款按揭利率,鼓勵人們大膽借錢,不要擔心“過去被蛇咬”。
如果說QE1是為了拯救市場流動性枯竭,QE2則是刺激股市的資產泡沫價格,OT操作壓制了長期利率,那么QE3伯南克則希望重新啟動房地產。以資產價格上漲,帶動消費和信貸,以泡沫對抗衰退,這是伯南克的“思想原始點”。伯南克顯然知道貨幣政策不能獨力來推動經濟增長,他最近的發言也強調了這一點,但激進的貨幣政策的確可以刺激某些類別的資產價格,形成“沒有增長的經濟事實,但有看似增長的歡樂氣氛”。
伯南克的做法會導致哪些后果呢?經濟學最深遠的洞見是“供給創造需求”,每個生產者都挖空心思來滿足自己以外的消費者,而不是“制造需求刺激供應(就業)”。這個洞見的含義是,人們要調適自己的技能來應對世界的變化,才能獲得收入,才能產生有意義的消費。有效的消費需求來自于有效的供應。美國失業率從9.3%降到8.3%的水平,伯南克不滿意,覺得貨幣政策還可以支持得更多。那么,是不是伯南克在降低失業率上起作用了呢?還是5年來勞動力市場的艱辛調整,從勞動者技能到勞動者工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賣保險的進入制造型企業、很多金融業的進入小科技公司做財務、美國制造業回流,過去不愛干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現在也有人干了?
所以,失業率是否繼續下降,內在決定還是人們調整自己的能力,以短期而言,人們不能無限靈活地調整自己,總會有一個最高的程度。弗里德曼曾經簡單地理解為“自然失業率”,這是有欠缺的。我們更愿意稱之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可調適失業率”。對于美國來說,有一些工作機會就是調整不了,有一些美國人民就是很難迅速調適。到了這個限度,美聯儲的做法最終一定會造成失業率不下降,通脹上行。那么,伯南克繼續“量化目標制”,還是選擇“通脹目標制”呢?
有人說中國會從QE3中受益,邏輯是美國的需求將上升,有利于中國出口。我們從前幾輪QE來看,美國需求都沒有上升,對美國出口而言,中國需求倒是上升很快,而因為美元貶值,中國出口還變得有所下降。還有一種觀點說,QE會造成資金重新流向新興市場,但我們反過來問,美聯儲瘋狂穩定住房市場,會不會導致中國的富人更加瘋狂去美國買房,造成新興市場富人更加激進地流動?
我們認為,QE3對中國是傷害性的,它推動了全球的商品和資產價格,造成中國面臨經濟下行期的通脹上升;美國用通脹方式來洗掉欠債的價值,持有大量美債的中國是苦主。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創新破局三論 | 改變居民收入增速“墊底”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