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變居民收入增速“墊底”現象
時間:12-09-1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改變居民收入增速“墊底”現象
它反映的是經濟結構失衡
近日,人社部勞動工資研究所在第七屆新人力論壇上發布的《2011中國薪酬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遠遠低于財政收入和企業收入增長,使得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相對比重不升反降。
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義增長14.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4%,低于GDP增長率0.8個百分點。但同期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長24.8%,增幅分別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幅的1.76倍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名義增幅的1.39倍,而同期企業收入增長幅度為20%左右,也遠高于居民收入。
人均收入的數據一般而言會有一定的誤差,但財政收入與企業收入則一定是真金白銀,真實數據只會比統計數據多而不會少。考慮到這樣的統計誤差,中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可能低于財政與企業收入更多,而CPI數據也被廣泛的認為可能低于真實通脹水平,因此,中國居民收入與消費在GDP中的比重越來越低,而這一趨勢早在2003年開始。
事實上,中國不僅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GDP、財政收入等,財產性收入遇到同樣問題,比如一年期儲蓄利率長期以來為負。因為收入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因素,造成了中國儲蓄率開始上升,因為人們擔心未來的支出需要更多錢,所以必須增加儲蓄,而利率為負則表明這種儲蓄資產也是貶值的。
這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為了對抗房價上漲,人們不得不盡快購買住房,這需要積蓄首付款項才能有資格抵押貸款。而更多的家庭,在購買房屋后會繼續儲蓄為投資第二套、第三套住房做準備,這大幅增加了中國儲蓄率而降低了消費所占GDP的比重,儲蓄率的提高為中國提供了廉價的信貸資源,鼓勵了企業投資;由于住房按揭有利率優惠,這也激勵人們投資住房,既可以獲取廉價信貸的好處,又享受房價上漲的收益,這促成了中國人地產投資的熱潮。因此,這種收入追不上CPI與房價的狀況,成為中國經濟失衡的重要動力。
當然,以農民工為主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速在近幾年快速增長,其增幅遠遠超過平均水平。這是對中低收入者此前長期低工資水平的補償,代表的不僅僅是勞動力供求變化帶來新的議價關系,也是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后被迫產生的結果。但這種補償性的增長卻又被一些部門和企業認為造成企業人工成本上漲壓力過大,提出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的過快增長。
中國在增加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提高國內消費占GDP比重的轉型過程中,必然會影響企業的人工成本,加上人民幣升值以及產能過剩造成的影響,企業日子確實不好過,但這是轉型必然經歷的階段,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減稅為企業減輕壓力。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
上一篇 | 下一篇 |
---|---|
QE3難言利好 | 新移民路線 |